粵港澳大灣區的計劃對香港的好處比很多人想像的多。香港由此可以享有更多人口和地理腹地去支援經濟發展。除了金融服務,香港還有其他優勢,我們加以善用的話就可以為下一代創造更多元的機遇。
對初創科技公司來說,身處龐大經濟體內對他們啟動和擴張業務有極大的幫助。它們可以先在本土市場改進和試驗它們的產品,再擇機走出國門和全世界做生意和競爭。所以,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和互聯網巨企都是位於中國和美國這兩個最大的經濟體。
港市場細獨自拓創科成效差
反之,香港人口只有700萬,在全球來說是極小的市場。本港的互聯網初創公司現在難以擴展到內地,因為根據內地法規,它們是境外公司。因此,我們需要和內地有更緊密的跨境合作和加強與大灣區內城市的關係。換句話說,香港獨自發展創科並不是有效的做法。
很多人不為意香港其實是一個興旺的文化中心。每年在香港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是一個雲集世界級畫廊、藝術家、投資者和藝術愛好者的盛事。香港提供絕佳的展覽服務,免稅環境,暢達全球又鄰近內地。期待多年的西九龍文化區和剛提出的香港故宮博物館會鞏固和提升我們作為國際文化中心的地位。作為大灣區的一分子,各個藝術展可吸引更多買家和賣家,也為本地藝術家提供多些機會和觀眾。
展覽體育產業開拓更多商機
此外,體育在內地和香港也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新產業。香港雖然人口不多,但多年來在風帆、單車和桌球等體育項目也出了一些世界冠軍,很多不同運動員有資格參與奧運會和各世界錦標賽。最近拳擊冠軍曹星如的成功故事,吸引大眾的目光和大大推廣了拳擊運動。但在香港要當一個專業運動員並不容易,因為並沒有太多商業比賽去賺取收入。他們只能依賴政府的資助,退役後的出路也不多。
港人熱愛的足球、籃球和排球在世界各地也有商業上成功的聯賽和球會。例如,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已是一門利潤豐厚的生意,可以付出超高薪去聘請世界頂級球員加入。本地年輕人若有機會參與這些比賽,可以緩解優秀年輕人因為經濟問題而要放棄體育的壓力。
以上提及的只是加強和內地及大灣區合作的部分機遇。香港一直都是開放型經濟體,我們有與全球競爭的能力。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和勇於面對困難的決心,積極去裝備自己。筆者向來堅信下一代有能力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7年5月18日
原圖:大公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