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
隨着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出台,「粵港澳大灣區」近日成為熱門話題。回歸二十年以來,內地城市高速發展,我們的優勢不斷弱化,有需要重新尋找定位及市場機遇。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正好讓香港利用「兩制」的優勢,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也為粵港融合帶來契機。
對於香港納入大灣區的發展規劃,有人提出質疑,其一是與香港的市場經濟格格不入;其二是「被規劃」下的香港將失去「兩制」下的獨特地位。
成為「超級聯繫人」
對此,筆者必須指出,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區域型經濟並不少見,世界多個灣區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華爾街所在的紐約灣區,是世界金融中心,全美最大的五百家公司,超過三分一都在此設立總部;至於三藩市灣區,主力是科技發展,亦是矽谷的所在地,Google、蘋果及facebook總部均設於此;日本的東京灣區則是以港口群為發展中樞,全國三分二經濟總量及四分三工業產值均來自這個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正正就是希望借鑑這些成功經驗,以城市群為主,以實現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戰略。
香港參與其中就會「被規劃」?筆者認為這是泛政治化的偏見。香港固然屬於「兩制」,但也屬於「一國」。區域性發展是既定的國家政策,作為「一國」下的香港,為何不可以利用本身的優勢,配合國家發展,做到互利共贏?
香港不會,也不可能被內地城市捆綁發展。因為香港不同於內地城市,一直奉行西方資本主義,與不少國家保持密切連繫,所以有條件成為大灣區內的「超級聯繫人」,協助區內企業「走出去」、「引進來」。
再者,香港擁有金融業優勢,可以把高端金融服務業引入珠三角地區,推動粵港資本市場融合發展;而香港的金融、會計、管理、法律等制度,也是大灣區其他城市不具備的體制優勢,加上在國際化專業服務和建立國際商業網絡上的經驗,可為大灣區內企業對外投資、融資、併購和發展國際貿易提供平台。
總而言之,我們擁有的優勢,與大灣區的發展基本重合,所以香港已贏在起步綫。對於大灣區這個機遇,香港不能視而不見,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放下政治爭拗,聚焦經濟民生發展,善用香港的優勢,藉融合的機會推動經濟再創繁榮。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7年5月17日
原圖: Google Map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