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掀起了各方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討論。
國家從更高的、更廣的視野定位粵港澳城市群,正是深知廣東、香港和澳門各自的發展再好都會出現瓶頸,看到粵港澳有着不少的明爭暗鬥,或不把對方放在眼裏,或只着重眼前發展的案例及傳聞,時而有之。各自都想在彼此的支柱產業分一杯羮,如深圳想做金融服務中心及香港有討論開放賭業;阻撓三地人流物流,如港珠澳大橋由「雙Y」變「單Y」。誰大誰小互不相讓,現在還有偏見的聲音議論粵港澳大灣區,粵排在最前,意指中央重視粵,想粵做老大,香港已淪為老二。
深化合作實現共贏
任何一地想做到集三大產業鏈的規模,已不可能,更會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人力。三地只有深化合作,才能實現協同效應下的共贏。共贏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潮流,順之則昌。在「一國」的大環境下,以一體化的視野,發揮三地的獨特優勢,建立城市共生的經濟和社會體,是粵港澳昌盛發展必由之路。與其他灣區相比,如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下推動的,既是優勢,也有障礙。
要發揮的優勢有:一、灣區經濟是區域間互補型的合作關係,各自充分地發揮所長,實現最大的互助共贏,粵港澳各自的產業優勢已相當明顯,有助產業協同發展;二、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和澳門的自由港優勢,是其他灣區所不能比擬的;三、粵港澳灣區內有豐富多元的產業群,背靠的是龐大的內地市場。
要克服的障礙是:一、灣區的地理條件是共享海域土地, 「兩制」的粵港澳三地雖海域土地相連,卻有邊界的限制,人流物流資金流不能自由流通;二、灣區經濟有着區域經濟的本質,區域合作在「一制」內制度統一,容易見效,但在粵港澳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才能促進合作;三、灣區經濟要達至效益最大化,必須開放市場,最終達至市場統一,使三地人民可以獲得最好的發展機會和公共資源。可是三地民眾思想的阻力正是「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最大的挑戰。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7年5月12日
原圖: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