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功能布局要有突破
空間功能布局要有突破

為期6個月的《香港2030+ ︰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諮詢,將於本月底結束。筆者過去在本欄多次撰文,說明《2030+》規劃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亦提出一些思路,以供讀者參考斟酌。這次,筆者想集中一點,談談未來香港發展最需要突破的問題,就是「空間功能布局」。

香港多年來的發展,主要的經濟功能一直都設在維港兩岸,尤其集中於大家所熟悉的「核心商業區」CBD,而其他地區(如新市鎮)則欠缺重要的經濟功能,主要是居住用途,配以基本的社區設施。雖然這些新市鎮在規劃之初,都會有一些經濟活動,希望做到當區就業。然而,隨着社會發展,新市鎮有限的經濟活動並不能滿足當區居民的就業發展需要。由於區內缺乏重要的產業發展,居民難以抗拒傳統「核心商業區」的產業功能及就業機會吸引,由新市鎮跨區到市區工作,構成一種「鐘擺式」的巨量通勤交通,反而增加了整體的交通壓力。

換言之,香港現時的空間布局是一個「單核心」的設計,其他地區的元素都被「核心商業區」吸引,一方面既做成「核心商業區」不勝負荷,另一方面亦窒礙了其他地區的發展。要突破這個局面,我們可以探討一個概念,叫做「都市副中心」Sub-CBD。

「都市副中心」其實不是甚麼新鮮事物。根據國際經驗,都市副中心是城市規劃的結果。這個概念最先由倫敦、巴黎、紐約、東京等大城市應用。城市發展從「單核心」模式逐漸演變為「多核心」發展模式,副中心與核心商業區共同構成城市的經濟體系。

一般而言,都市副中心是大都市謀求進一步發展和演變的必然趨向。「副中心」並不等同「新市鎮」。新市鎮在香港整體布局中的角色並不突出。相對而言,都市副中心更着重於在香港整體布局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新產業,拉動周邊地區發展。

目前,規劃中的「大嶼山」與「新界北」兩個區域,正好可以探討發展成為香港的「副中心」,使香港由「單核心」變為「三核心」,平衡空間功能布局。《2030+ 》關乎香港長遠發展策略,空間功能布局的問題,應該要趁此機會有所突破。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7年4月28日

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