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碼有硬件無軟件
郵碼有硬件無軟件

審計報告批評啟德郵輪碼頭營運差勁,連最低預期亦達不到。為什麼一個造價82億元、坐擁維港無敵海景的世界級郵輪碼頭,開業4年後,竟是人流稀疏的「養蚊場」?原因只有一個,政府最初只重硬件工程建造,未曾認真研究當中的軟件布置,以為有泊位、有商場,人流錢流就會自動送上門。當局若仍不肯換腦袋,郵輪碼頭永遠就只是一個泊位。

負評不斷無人看好

打從2013年開業開始,郵輪碼頭就負評不斷,營運狀況無人看好;惟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在上月發表網誌大派定心丸,說:「憑着各方面的努力,香港郵輪旅遊在過去數年一直穩步增長。香港整體郵輪停泊次數已由2013年的89次,增加至2016年的191次,增幅為115%;而郵輪乘客的出入境人次亦由2013年的約19萬,增加至2016年的約67.7萬,增幅更達254%。我們預計在2017年,郵輪停泊次數及郵輪乘客的出入境人次會繼續錄得增長。當中啟德郵輪碼頭在2017年的郵輪停泊次數預計會上升至接近200次。」

可惜,這些亮麗數字在僅僅一個月後,便出現另一種解讀。審計報告指出去年的191船次,已較原先最差情況的估算還要低5%,較最理想的估算更低31.3%;當中更只有95船次停泊在郵輪碼頭,涉及旅客亦僅42.5萬人次。好明顯,再以人均消費計,無論船次以本港為中轉港或停靠港,都較政府經濟模型假設的金額低。至於郵輪碼頭的實際營運情況,只要大家曾到此一遊,就不用多說。

查找不足尋求改善

事已至此,我們要做的是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查找問題的真正根源。啟德發展計劃為政府十大基建項目之一,而啟德郵輪碼頭則是計劃首個落成的重要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可這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想像工程」,因為選址舊機場跑道,附近地區至今仍是塵泥四揚的建築地盤,試問如何吸引市民到訪?如何吸引海外旅客停留消費?碼頭營運者和商場業者又如何存活呢?特別是在沒有郵輪泊岸的日子可怎樣捱?一句話,就是當天在發展郵輪碼頭時太樂觀,而且沒有全局觀,只強調交通樞紐的名號、零填海和無柱建築的美號,完全沒有理會相關配套和「需求側」的訴求。

第二是要探求解決辦法。郵輪碼頭服務確有需要,但既想作為「海運大廈2.0」,輸了地利就要贏在創意和特色,可以讓港人停留一天,更可讓遊客視為香港特色。當然,在商業社會,要吸引人開荒,就須提供具吸引力的經濟誘因,政府有其必然的責任。必須在「做旺個場」之後,才再說什麼「大市場、小政府」。

第三是前瞻性地思考應對潛在挑戰。事實上,郵輪旅遊是藍海經濟的新亮點,香港盯上,周邊國家和城市亦相中這塊市場肥肉,就以南沙和海南為例,都在積極開發這方面的市場,香港應如何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應如何與競爭對手謀求互利雙贏?能否讓郵輪碼頭由泊位提升為經濟新火車頭?

原文轉載自《商報》2017年4月28日

原圖: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