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興起的共享單車,上星期落戶香港,約1,000部在沙田、大埔一帶投入服務。然而,短短幾天,卻出現單車被丟落城門河、保安系統出現漏洞、霸佔公共單車泊位等問題,情況令人擔心。究竟香港是否已準備好迎接共享單車的到來?
共享單車兩年前在內地興起,租用人數由2015年的240多萬,增加至去年的420多萬,預計至2019年會有超過1,000萬人使用。
在使用量大幅攀升的同時,單車數量的增長更加驚人,單是兩大龍頭的生產量,已跟全國總需求相若。這是由於企業要賺取的,不是租金,而是包括基本用戶資料和單車使用習慣在內的大數據,因此導致他們盲目投入大量單車,搶市場、搶數據,造成惡性競爭,也帶來不少社會問題。拜客綠色出行總幹事陳嘉俊指出:「現在很明顯是整個社會沒有共識及認知時,企業就野蠻生長」。
廣州是其中一個受影響的城市。在1984年,有近35%廣州人以單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近年已降至7%,主因是城市化和交通政策改變,其中道路規劃亦有所改變,大大減少單車通道的寬度,部分新建道路更不設單車通道,所以當共享單車在當地推出後,令不少問題浮現。
從單車使用環境來看,香港的情況比廣州更差。香港一直不是以單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在七、八十年代,香港已開始城市化,其中地鐵的興建,更體現政府以集體運輸為主的政策傾向。加上香港地方不大,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大規模增加單車配套,談何容易?再者,就算政府近年提出興建「超級單車徑」,其出發點亦旨在作休閒用途,並非讓單車成為交通工具。
筆者認為,香港仍未充分準備好迎接共享單車的到來。香港沒有單車友善政策,政府在未有適切的政策和配套前,放手讓共享單車推出,只會造成大量民生問題,包括霸佔市民的公共泊位、在馬路上與汽車爭路、亂泊亂放阻塞行人通道等。因此,政府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包括監管和規範共享單車的經營、良好地協調傳統和新興單車行業、責成相關部門跟進共享單車帶來的各種問題、以及探討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等。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7年4月27日
原圖: 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