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機緣,在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做研究的朋友帶領下,走進山頂盧吉道27 號這座話題古宅。
說它是「話題屋」,因為早陣子業主提出把古宅復修改建成文物酒店,旋即被環保人士及當地居民反對,至今仍有團體在宅外擺檔長期抗爭。
朋友撇開政治、拋掉爭拗,純粹用建築角度解讀古宅故事, 「研究這屋,意外地讓我發現另一個山頂印象……」朋友指着百年前的山頂建築物分佈圖說。
一直以來,山頂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與財富,殖民地年代,有一條山頂邊界,華人不得逾越,聚居山巔,全是來自歐美的白人,這裡曾經是有色人種的禁區,今日演繹,當然就是種族歧視、階級歧視。
權力是讓山頂高高在上的主因之一,但朋友從百年前建築物分佈窺出另一個被隱沒了的現實因由,就是恐懼,一張地圖看出當年白人對疾病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
地圖顯示,山頂的醫院系統相當嚴密,有正統醫院、婦孺專用醫院、軍用醫院。當年的鳥瞰圖亦看到百年前山頂只是座光禿禿石山,完全不是今日的漫山翠綠。
英國人進駐山頂後,開始移植外來植物,如用以遮蔭的印度橡樹、驅蚊的白樺樹,綠化是後話,防病才是主因。在那個連風扇都未有的年代,水土不服,加上亞洲的熱、濕天氣和播病蚊蟲,讓不少歐洲人客死異鄉。因為權力,他們雄據山頂;也因為害怕,他們躲在山頂。
走進盧吉道27 號,這是業主幾年前用3.8億買回來的大宅,今年剛好踏進一百年歷史。典型的殖民地建築,有盡採陽光的早餐區、繪畫區,有背光而建的小圖書館、陽台煙囪,遺留着歷史痕迹。我希望,山頂故事也可以由這裡開展、長留。
可惜,這畢竟是私人物業,一百年來一直重門深鎖,過路人只能仰望驚歎,卻不得其門而入。復修保留改為文物酒店,是古宅的最佳出路。3.8億我付不起,一杯咖啡錢就可以踏進古宅細味歷史,我還是付得來的。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5月9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