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由香港移民到加拿大,選擇以多倫多為家。曾親歷其境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化,最顯著的是人口和汽車愈來愈多,交通擠塞成為每天的必然現象,尤其在上班和下班的那段時間內。雖然如此,多倫多比起其他大城市仍然十分宜居,人口將會繼續增加,汽車流量也將會繼續上升。
我們在多倫多一個舊區住了十八年,三年前才搬到北約區去。新居是公寓大樓中一個舒適的單元,位於頂層,居高臨下,街上什麼風吹草動幾乎都可一目瞭然。初時懷有好奇心,喜歡憑窗外望,日子久了,見到的只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千篇一律,習以為常之後便失去了這份多管閒事的耐性。
近幾個月來情況卻有點變化,在設有交通燈管制的十字路口似乎多了一些過路客,在那裡徘徊不願離開,畢恭畢敬向著來往的車輛招手,似有所求。來來去去似乎都是那幾個,每天穩守崗位,風雨不改。在天氣嚴寒和冷風陣陣的日子裡,守候的丐帮似乎還要多了幾個,不論從哪個方向走都會遭遇到他們佈下的天羅地網,向司機伸手討錢。人們的同情心或會隨著天氣而變化,天氣愈冷,人心愈熱,乞討者掌握到這種心理狀態的奧妙,認為機不可失,爭取多勞多得。
漫長的冬天終於過去了,天氣逐漸暖和,這班攔路虎卻沒有因此消聲匿跡,並以同樣手法繼續討錢。很多司機感到不勝其煩,唯有放下少許零錢,待交通燈轉綠時便趕快離去。我開車經過這裡時會特別提高警覺,恐怕把他們撞到;也盡量避免與他們四目交投,不至引起尷尬,以為我是個有求必應的人。其實我都從來都不為所動,尤其對著一些年輕力壯卻自甘墮落的小伙子。
以前的乞丐多是一些年老和身體有殘缺的人,不過這個行業在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活動範圍由鬧市的街角擴展到交通繁忙的路口上,討錢的手法也由消極態度變成十分蠻橫。曾經有過一段日子,惡少們手拿浸透了肥皂水的擦子,站在十字路口強行替來往的汽車清潔擋風玻璃,然後向車主或司機討費。後來經眾多市民的投訴,終於被禁止並列為非法行為。在歐洲旅遊時見過很多無賴徘徊在露天停車場附近主動為車主看守汽車,其實他們的行為與勒索無異。幸好這股歪風尚未吹到加拿大這邊來。
乞丐是經濟不景氣的產物。曾聽說一個財經界高級職員在被解僱後,不出半年他的汽車和遊艇都被債主拖走,繼而業主又將他從公寓逐出,成為流浪漢。根據調查,多倫多的中產階級一直在減少,財富轉移到少數的地產商手裡,或在股票市場上蒸發掉。加拿大人過份依賴福利制度,不善儲蓄,一旦失業,處境堪憐。
房價一直在升,但普遍收入並沒有跟隨著調整,使很多人已買不起樓,形成兩個不同的階級:擁有房產者和無殼蝸牛。政府正在尋求方法控制房市,可惜政策遲遲未見出爐,讓房價一升再升。一個房產經紀曾對客戶勸說:你必須先購入新居然後才可將舊居出售,這樣才不會失去預算。雖然說得誇張,卻反映出目前房市的熾熱和買家競逐的瘋狂。以往子女成年後都喜歡做「離巢燕」,嘗試過起獨立的生活;這個趨勢在近年卻起了變化,房價高和租金貴使這些離家的年輕人負擔不起,必須重投父母的懷抱,甘心接受他們的照顧。
世界一體化引發不少後遺,生產外移大大影響了西方國家的就業機會。加拿大的失業率便一直徘徊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美國特朗普總統鼓吹美國人買美國貨,把工作職位保留在美國市場,得到積極的回響。加拿大能依樣畫葫蘆嗎?這是對政府的一項考驗。
科技代替人手使很多傳統的工作變成過時及多餘,增加就業困難。「鐵飯碗」早已成為過去的夢想,今天的奢侈品!主僱關係只專注於互相利用的考量,一旦價值消失了,這種關係便終結。
2008年經濟崩潰之後,一直沒有恢復原狀。利息保持歷史性的低點以刺激經濟,但成效差強人意。中產階級是消費市場的主動力。這個階層盛極而衰,窮人捉襟見肘,消費怎能只依靠少數的富豪承擔,因為他們已擁有一切。呆滯的市場相信仍會繼續下去,經濟前景不容樂觀。失去工作的年輕人在走頭無路時,是否會加入「攔路虎」的隊伍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