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首選舉期間及選後,筆者與記者朋友聊天,談起特首政綱時,必然會推介林鄭月娥的一項增加參政機會的政綱---「把中策組改組成政策及項目統籌組,並聘用20至30名青年」。
筆者所接觸的記者們都認同我的分析。一,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承諾,可行性高,包容性大;二,這是一個人才流動的機會,此職位對年輕記者來說,是有其競爭優勢的,為記者提供了多一條開創事業的出路;三,這是一條培育香港政策制定人才的途徑,為有志從政的青年提供在職式的培養,長遠將豐盛香港的治港人才,有利「一國兩制」的發展。
筆者於2001年成立城市智庫,至今16年,我們一眾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提出「治港人才,來自智庫」的宗旨,「治港人才」包括三個方面,管治人才、政策制定人才和政策宣傳人才。
筆者當年25歲,朋友們也是大多數這個年紀,至今城市智庫成員已有130多人。我們相信青年不僅是關心學業、事業及置業的切身問題,更是期望「參與」,透過議政、論政和參政為香港的發展建言獻策,身體力行。
林鄭月娥提出的「青年三政」議政、論政和參政的建議,激勵了不少期望「參與」政務的青年,記者朋友們聞之也躍躍欲試。就如何完善這一項政策建議?筆者諮詢過一些青年朋友包括記者的意見。由於篇幅所限,簡單總結下周再談。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7年04月19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