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的勇氣
說不的勇氣

 

人在旅途度假中,昨天去了劍橋;今日來到牛津。  英國難得陽光普照,我在這裏呼吸着書卷靈氣,手機卻不斷接收港大欺凌事件的新訊息,在世界最高學府看着香港最高學府沉淪,實在諷刺。

朋友都在口誅筆伐,大家都慨歎世風日下,我隔岸觀火,卻覺得今日問題,源於我們缺了一種「說不」的教育,令這代人失去了說不一樣的話、走不一樣路的勇氣。

還記得多年前尖沙咀海傍浮了隻大黃鴨嗎?由它第一天存在,大家碰面就問:「看了大黃鴨沒有?」彷彿沒看過,就不是香港人。

元朗大棠有紅葉,長洲忠義祠有櫻花,大家就一窩蜂去湊熱鬧打卡。挑食肆,我們會揀「高人氣」的,排隊就是好。

這期潮流興Nike,人人就腳踩一對,沒人會穿一雙「李寧」牌出來與眾不同。大學生面試,個個一律送殯般穿上黑白套裝,連穿一身鮮活來顯個性都不敢,因為鶴立雞群是這代人的大忌。

小孩子一會行會走就上playgroup,然後是幼兒園幼稚園,名牌小學名牌中學再進大學,大家已習慣走同一樣的路,沒有人敢跳出來說:為甚麼一定要這樣行?

佔中的時候,沒去過金鐘彷彿就是不公義,許多大學生說,校園內只有兩種態度:黃絲或者不問世事。明明覺得不對,大家都不敢揚聲,怕被批鬥、怕被孤立。今日的孩子,最怕就是post出來的東西沒人like,即是說,別人的認同才是重點,漸漸,大家都失去了走不一樣路、說不一樣話的勇氣。

走在牛津的大街,泛遊劍橋的康河,我看到不一樣的膚色、不一樣的人種、不一樣的語言、不一樣的裝束,還有看不見是不同的腦袋、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態度、不同的選擇,於是孕育出牛頓、培根、王爾德、霍金……這樣的偉人。

魯迅的《故鄉》有句話很適合今日香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阻止下一代沉淪,看來要由重拾「說不」的勇氣開始。

原圖:大公網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2017年4月13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