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當選特首,她在勝選宣言中表明,上任後首要工作是修補撕裂及解開鬱結,團結大家向前。她又提到會馬上約晤立法會各黨派議員,並希望建立恒常溝通機制;又說組織管治團隊要用人唯才,似是想延攬泛民人士入閣,更似是想和泛民「大和解」。當然,要實現大和解,需要認真處理大共融、大餒靖,以及大發展的三個層次。
香港社會對立撕裂、建制派和泛民派及其支持者形成兩大對抗性的政治板塊,對香港前景不利,並對將上任的新特首帶來重重困難,這都是眾所周知。然而,大和解絕非「一齊發的一個夢」,要改善兩大陣營之間,以致中央和特區政府與泛民的關係,就要有層次、有策略和有行動。
嚴守四條底綫
綜觀過往歷史,最成功的大和解,應是南非曼德拉領導下走出種族隔離專政,而最失敗的則是英國張伯倫對希特拉的「餒靖政策」。香港的大和解道路應怎走? 現任特首梁振英早在當選後,曾踏出大和解步伐,倡導成立「香港營」,以圖修補建內部因選戰而形成的裂痕,但直到今次選舉才出現九成建制票齊心團結的情況,撕裂多年的縫隙終能瘉合。時間和時機雖遭磋跎延宕,但這已是一個得來不易的成就,也是實現大共融的基本前提。往後如何經營、深化和優化這個團結氛圍和團結基礎呢?如何在大換血和新管治作風之下,維持社會穩定凝聚、齊步向前?這都是新特首和下任政府的重要任務。
一年多以來,經歷確認書事件、宣誓風波、多名參與「佔中」和「旺暴」的年輕人相繼被判刑入獄,曾經意氣風發的本土激進派聲沉影寂,為新特首促進社會和諧、減少對抗方面掃除阻力。林鄭月娥亦提出要與不同黨派溝通互動,構建一個與不同持份者協商共議的平台,並要吸納不同派別的人才加入政府或公職架構,爭取社會發展的共同支和共同推動。這是建設性一步,但一隻手掌拍不響,即使政府大力向泛民招攬,吸納其聲音和人才,但若是雙方缺乏對和解的共同意願和共同努力,和解將難有成效,甚至淪為英國當年大餒靖的翻版。
如何修補社會撕裂?應嚴守四條底綫,第一是獲取中央信任,正如長和主席李嘉誠所言,特首若能與中央溝通及合作無間,可以減少無謂紛爭,帶領香港進入新局面,而且是事半功倍;若是因修補撕裂而損害與中央的關係,將是得不償失。第二是以有利鞏固法治、提升管治為基礎,絕不能因想收買部分人心就進行法外開恩,或破格荐任,毀損香港根基。第三是要推動經濟大發展,既可消解市民的部分心結和深層次矛盾,亦可形塑共同目標和方向。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7年3月31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