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魚不如送魚竿,面對庫房年年「水浸」,但經濟發展放緩、社會矛盾糾結、貧富差距擴大,甚至可能將被深圳「爬頭」,任「財神」逾9年的特首候選人曾俊華建議改革稅制,另一特首候選人林鄭月娥則除修訂稅制外,進一步提出理財新哲學,強調公帑要應使則使,主動促進經濟發展,與民共享發展成果。
hea 住做乏長遠承擔
政府的公共開支,兼具提供公共服務和基建設施、推動經濟發展、協助社會財富再分配,以至回應政治訴求和紓解社會矛盾的多種職能,政府的理財哲學更直接體現政府在社會和經濟領掝上的角色和意願。「大市場、小政府」和為公共開支比率設定20%的上限,已是由前港督麥理浩時代開始,沿用了近40年但仍「不離不棄」的財政政策和理財鐵律。
為公共開支比率設定上限,目的就是要規限政府開支,避免出現希臘式的「坐食山崩」,並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景氣反覆「儲彈藥」和「買保險」。因此,謹慎理財是應該的,但理財不是守財,倘若政府限縮開支,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務的質與量都難以提升,民生福利必然受損,深層次矛盾非但未能紓緩,更會激化甚至催生新矛盾,萌生社會怨氣。
須強調,政府可以嚴格控制開支,卻無法控制經濟表現;而數字是「死」的,理財才是「活」的。無論是稅收和儲備,以至「派糖」,都絕非多多益善。畢竟,公帑全是市民的血汗錢,一切都要用得其所。
在歷任「財神」之中,曾俊華可說是「派糖」最多,但亦是「估錯數」最多的一個,「估錯」就「派糖」,已屬例行公事;既有直接派錢,亦有退稅、免差餉、免公屋租金等,得益者十分廣泛,但全都是一次過的,而非經常性的保障。錢是花了,但財政槓桿卻是用不上,亦招來「hea住做」和缺乏長遠承擔的質疑。該用不用,有錢何用?至於他至今仍堅守的小政府原則,則被指是令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民怨日益加深的淵藪。
林鄭勾畫經濟新願景
近年來,香港以至全球的市場和經濟環境都出現過山車式詭變,政府的公共財政和理財政策都務須與時並進,不斷調校,絕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將數十年前的前朝遺訓奉作金科玉律,大家會接受嗎?須指出,現時經濟全球化,各地都在增強競爭力,政府若仍故步自封,既失職更對市民不公道;規矩只是藉口,主事官員的心態才是根本,有心自然有力,無心必然一事無成!
猶幸林鄭月娥提出,政府的其中一個新角色是勾畫經濟發展的新願景,因而必須善用庫房積存的逾萬億元儲備,重振經濟,藏富於民,將資源投資未來、創富未來,「做大個餅」,並且關顧弱小,回應市民訴求及分享經濟成果,用錢實事求是地改善民生和促進經濟,效果會遠比鎖在庫房好。
如果減稅減得到位,可以幫助推動經濟發展。林鄭指,如果實行兩級制的利得稅,降低企業首200萬元盈利的稅率至10%,可減輕中小企稅務負擔達四成。此外,香港目前的研發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0.74%,與深圳的4%相差太遠,若能提供額外稅務扣減,為企業增加研發開支提供誘因,港深的創科差距將可大大縮減。有錢派錢固然輕鬆,但這是政府應有的理財方式嗎?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 2017年03月13日
原圖:政府新聞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