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與我何干?
「大灣區」與我何干?

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規劃」,這個「大灣區」概念雖然曾在廣東、深圳制定的「十三五規劃」中提出過,但在總理工作報告的層次提出,足可見「大灣區」的發展已成為國家策略的一部分。但對於香港的朋友來說,對這個概念還是比較陌生。

大家過往對粵港合作的想法,比較熟悉的大致是有關「珠三角」,或再大範圍一點的「泛珠三角」,即廣東省、福建省等九個省(區)加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珠三角」是河流流域的概念,主要通過珠江與內陸地區建立緊密的經濟聯繫,形成一個沿江經濟帶,給三角洲帶來廣闊的經濟腹地。

至於這次提出的「大灣區」,則不一定憑借珠江這類江河,重點也不是內陸腹地,而是發揮天然良港,對外貿易能力較強,表現強烈的「外向型」經濟特點。看看這個「大灣區」,是將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及肇慶等9個城市,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組成一個國際級的城市群。這種策略式發展,構思有如三藩市加上矽谷的灣區模式。

「大灣區」未來將會為香港的發展提升一個更廣闊的層次。交通網絡上,廣深沿江高速、深圳灣大橋、屯門至赤臘角海底隧道、未來東大嶼都會和港島的連接公路、港珠澳大橋組成了灣區連接線。香港將成為重要的樞紐城市,除了可鞏固國際競爭力,也與大家的未來息息相關。

在經濟方面,香港的產業多元發展一直受制於土地不足的問題。未來透過與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借用各自的優勢,可發揮更顯著的協同效應。

例如在創新及科技產業方面,香港與深圳在「落馬洲河套區」的合作,即是一例。另外,大嶼山將會是香港未來發展的一大重點,隨着港珠澳大橋的通車,配合上「大灣區」的策略,更有利香港發展「橋頭經濟」,為香港零售、商務、旅遊、會展等支柱產業開拓新的增長點。

在生活方面,「大灣區」的未來是所謂「一小時生活圈」。未來可以想像的是,在機場及附近地區工作的人士,除了選擇住在香港外,也可有多個選擇,住在珠海,以享有更相宜的樓價及更大的居住面積。而在周末時,大家也可以更方便地享用鄰近地區的娛樂資源,令生活更豐富多姿。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7年3月10日

原圖:運輸及房屋局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