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主席梁秉堅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已經召開,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在大會報告了政府的工作以及2017年的發展規劃。站在香港角度而言,定必會關注在工作報告中,是否會有涉及中央對港政策,從而讓港人能借國策帶來的發展機遇。而是次報告中,則提到要推動內地與港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巿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是國家面對國際大都會的其中一個窗口,筆者仍然相信港澳優勢能維持一個重要地位。過往,香港受惠於內地不少政策,例如在「沙士」後的自由行政策帶動了零售業、旅遊業、酒店業務不跌反升,間接維持了商舖租務巿場的穩定,同時發展了近邊境的北區、屯門和元朗地區發展。此外,香港機場博覽館不但成為國際級明星演出的亞洲站,更成為了內地生來考試的中轉站,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內地學生為了參加國際評級考試而來港,使香港海外教育相關業務得以成為跨境業務的其中一個大產業。故此,毋須筆者再引證其他例子來引證國家政策對本港產業發展的好處。
國際上成功例子不少
粵港澳大灣區對港勢必成為香港發展的另一個經濟發展重要項目。國際上已有不少例子,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等,都是世界公認的知名的三大灣區。在內地不時有地區與地區之間的GDP總量比較,廣州已追近新加坡、珠海亦與意大利的佛羅倫斯拉近、佛山正努力追近歐洲名城阿姆斯特丹;深圳已經超越了香港、東莞已超越了美國拉斯維加斯、中山已超越日內瓦;惠州與德國的第二大港口城巿不萊梅叮噹馬頭、江門與英國文化古城愛丁堡不相伯仲、肇慶與英國利物浦亦不分上下。上述內地城巿與香港距離不遠,不少是兩、三小時便能到達,除了前海和橫琴外,港人的企業發展後台就在不遠處,更在是次的國務院工作報告中列為「粵港澳大灣區」。
本港在青年創業上有不少老大難問題需要面對,但「粵港澳大灣區」將為青年創業帶來了機遇。初創企業往往面對幾個必然會遇到的關卡需要渡過,首先是啟動資金、其次是辦公地點、接着是人脈關係。三十年前的香港,父母常講到創業難、守業更難;而當今香港創業根本沒有難度,只要有創意以及有足夠的商業登記費用,經已可以輕易開辦一間本地公司。而為了節省高昂租金,可以轉戰網店,網店在內地已運作非常成熟,要在本港「參考」案例也數之不盡。不過,現時新公司要開辦企業戶口不容易,銀行往往為了保障自身利益而需要企業有相當存款,以在開戶過程亦需要不少證明,使銀行相信業務是可信及可持續,才能夠開戶口結算各項業務。當今香港的初創企業業務做到可持續和有機會「繳稅」都來得不易,欠缺相當人脈會令企業走了不少冤枉路時又要繳交不少「學費」,才能獲得相關經驗和業界脈絡,使企業得到發展空間。
背靠國家立足香港
民政事務總署現時有計劃讓非牟利機構協助青年創業,由團體提供平台配對師友,以助青年得到經驗老到的業界翹楚作為企業軍師或醫生來發展企業。例如,香港五邑青年總會會為參加者提供開辦企業的培訓課程,提供相當創業資金予參加隊伍,並為企業穿針引線到內地城巿,與當地大學及企業對接。正所謂有供有求,內地不少城巿的企業仍然希望與港、澳企業協作來將業務走入國際巿場,加上現時如火如荼的「一帶一路」已為內地企業鋪路,若本港初創企業能借此機會加入,機遇會比只集中在香港巿場的多。內地有不少高新區亦為港商提供很多獨有的優惠,吸引港人往內地投資,青年大可將目光放眼世界,背靠國家,立足香港。
新一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選舉即將舉行,筆者寄望當選者能為香港初創企業提供更多支援,以發展來解決本港問題,以更緊密交流為初創企業營造於兩地更有利的發展條件,以民為本,讓青年為香港未來全力打拚!
原圖:新華社、中新社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17年3月8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