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香港菁英會理事、音樂堂慈善基金會創會主席高松傑
為應對接連發生的學生輕生事件,教育局在2016年3月10日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下稱委員會),並在早前提交最終的研究報告。報告探討學生自殺成因並提出多項建議,令筆者感覺到特區政府和委員會是有誠意的。
惟在現實社會中,今年初亦發生了四宗輕生悲劇,情況與去年相若。就此,筆者不禁質疑報告內其中的結論: 「學生輕生的可能成因涉及多方面因素,與教育系統並無明顯和直接關係」。無可否認,自殺個案成因複雜,不能只歸咎於教育制度,但也不能排除教育制度的影響。之前不少研究,亦也顯示本港的學生功課壓力過於沉重,是焦慮、抑鬱或形成一些悲觀的想法的主要成因。
筆者認為學生輕生的問題,整個社會也須反思,每一個人也必須為我們的下一代作出承擔。除了特區政府、學校老師,家長的角色也十分重要,為我們的學生們重建自信心。當然特區政府必須正視問題,作出果斷決定,包括從現行政策和全面檢視教育制度層面,堵塞與學生輕生有關連的漏洞,並與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合力為學生建構更嚴密的保護網,盡力阻止任何悲劇的發生。正如研究報告序言所說, 「各種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單一措施,當一併進行,便足以產生強大的抗逆力和積極能量」。
筆者在年輕時也有一段低潮,曾欲走上天台輕生,最後及時醒覺,並發奮向上,後來經常獲邀向青年人分享珍惜生命信息。面對挫折逆境,只要抱持着正面態度,世上沒有闖不過去的難關,亦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感到氣餒時,應要多向家人、朋友或老師傾訴,未來的結局絕可以由自己一手創造和改變。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17年3月8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