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廢物變寶物
《螢火蟲》:廢物變寶物

甚麼是垃圾?垃圾是資源錯置。只要適當運用,即使是用完即棄的膠樽、紙皮、報紙,都可以發揮空前震撼的戲劇效果!

我看了「糊塗戲班」改編自印尼作家安卓亞.西拉塔(Andrea Hirata)暢銷小說《天虹戰隊小學》的《螢火蟲》。掌舵的魏綺珊和陳文剛劇壇夫妻,以無比魄力和熱情,把此劇改成原創音樂劇。《螢火蟲》講述小島上失學的窮小孩,如天上繁星,幸得愛心校長和老師,寧願犧牲自己都要為窮小孩維持免費學校,但求以知識改變命運,但當局諸多留難,和奸商誓要鏟平學校,以奪取校舍下的礦產資源。

他們愛護地球的理想,貫徹在演出的每個細節上,透過網上徵集一千個膠樽,洗乾淨後當作學校的破牆壁,就連樽蓋也不放過,穿成一串窮學生跳舞時叮噹作響的手搖鈴。當奸商開動推土機要鏟平學校,搖搖欲墜的校舍不撼一擊全面崩裂,上千的膠樽象徵頹垣敗瓦,從天而降,爆發地動山搖的效果!

學生表演舞蹈的佈景,也是用紙皮來繪畫,學校桌椅則以廢置的卡板,逐一用人手釘製而成。學生為糊口而晾曬的「鹹魚」,是舊報紙鬆灰油而成,十分神似。據布景設計的大寶(徐偉康)說,他曾跟台灣的原住民待了一段時間。原住民每劈一棵樹,必會種回三棵,以保證大自然生生不息,不因人類活動而遭破壞,他深受其感染。大寶坦言,用收集廢物來做佈景和道具,比買現成的貨色,耗廢更多時間和心力, 但意義重大得多。

我為配合都巿固體廢物按量徵費計劃搜集資料,找尋香港環保減廢的故事,發現有不少有心人在默默耕耘,真是一大驚喜。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2017年02月28日

原圖: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youth.gov.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