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是我的家,在那裏生活了四十年,雖然身在異鄉,但對她仍念念不忘。每隔一段日子便會回來一次,享受一下香港式的生活,重溫一下做個香港人的樂趣。
香港吸引之處有很多:進步、繁榮、多元、理性、法治、進取、獨特,舉世無雙。香港好玩的地方也不少:銅鑼灣購物、九龍城小吃、山頂觀景、離島踏青……吃喝玩樂,應有盡有,而且物美價廉。
可是近年來我返港的次數少了,不是不再想念她,而是她急速的變化使我難以適應。
首先是人口的劇增,加上大陸蜂擁而至的遊客,擠得水洩不通。從日出到日落,香港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人。人來人往,源源不絕。處身在旺角和銅鑼灣的鬧市中,容易被人擠來擠去,失卻方向,變成迷途羔羊。
以往香港曾是個公認的購物天堂,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但商店租金的提升造成經營成本不斷上升,使她失去了價廉物美的特色,代之而起的是售賣高級產品的名店,專為大陸闊客和本地富人服務。售貨員的目光銳利得很,一眼便看穿你的底子,只需一絲冷漠的表情,就能令你知難而退。
租金也增加了飲食業經營的困難,以貨就價便成為了老闆掙扎求存之道。我一向喜歡光顧曾經吃過而感到滿意的餐館,但每次回去總發覺他們的質和量都變了,今非昔比。以往專門提供大眾伙食的大牌檔是普羅大眾常臨的地方,老闆、夥計與客人都熟識,打成一片。如今這個行業幾乎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一些廉價的茶餐廳。為省錢省時,我常到這些地方解決肚子問題,可是幾次經驗之後便望而卻步,因為實在容忍不了服務員的態度。曾試過入門仍未坐定,夥計已追問我要A餐或B餐(其實指的是A或B套餐);如我猶豫不決,他便捨我而去;當我仍未完餐之前,夥計已急不及待要求我結賬。我當然理解香港人分秒必爭的需要,只是自己對此早已應付不來了。
以往的年輕人只懂得埋頭苦幹,朝既定的目標而努力。他們對於富人(成功人士)只會羨慕,研究他們致富之道,為自己創造機會。香港的成功便是循這途徑達至。「仇富」一詞只有今天才出現。到底是年輕人的想法改變了,還是有錢人的為富不仁所衍生出來的階級矛盾?
以往香港人縱使對政府不滿也很少走上街頭抗議,但今天動不動會因政改進展緩慢和其他社會及民生問題,集體上街遊行表達憤怒,而當民意索求落空時更將行動升溫。「佔領中環」作為表達民意的手段便是近期香港的熱議話題。另外,立法會內對一些立法提案,議員各持己見,爭論不已。這本屬正常事,何必惡言相對,甚至動粗。港人往日的涵養到底往哪裏去了?
眾所周知,中環是香港商業中心地帶,是她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品牌。佔領中環的行動便形同把香港的品牌抹黑,嚴重影響她的國際形象,這些行為萬萬不可鼓勵。
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使香港百物蕭條。中國政府及時推出了自由行的政策,是對香港疲弱經濟注射了的一支強心針。港人立即受惠,與此同時有些港人卻抱怨過多大陸客的到來擾亂了他們的正常生活,抱怨大陸同胞濫用了香港的設施,強佔了他們有限的空間,推高了香港的物價。大陸遊客的幼兒隨處大小便更引起了市民的公憤,前所未有地觸動了港人的神經。對於這些問題如果能夠冷靜地分析,便會知道香港政府事前沒有做好配合自由行的準備工作,如增加配套設施供遊客使用。對港府失責引起的後遺,港人偏將矛頭指向大陸同胞,不但不公正而且屬於非理性的行為。
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後,受惠於中央政策良多,港人是有目共睹的。這種特殊優惠,在殖民地時代是不可能出現的,港人應該珍惜,適當利用。如能這樣,香港前途無可限量。
原文轉載自《成報》2014年4月28日
原圖:si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