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富榮花園一名86歲婆婆,懷疑因病厭世,跳樓自殺。 在香港,長期以來,長者自殺率是各年齡群組中最高的,大約每3名自殺者中,有1人是長者。其中,以跳樓方式自殺佔大約一半。
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長者自殺問題更值得社會關注。
根據統計處推算,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的百分比,由2014年15%,到2034年增加一倍至30%,及至2044年達33%。到時每3名香港人當中,有1人是長者。
長者自殺成因複雜,但近年不少本地研究指出,精神科疾病,尤其是抑鬱症,是其中主要的風險因素。
醫院管理局指出,長者患上抑鬱症時,病徵未必像成年人那樣明顯,有些患者可能只表示自己記憶力衰退或身體不適。
早年有研究亦指出,絕大部分自殺長者患有的並不是絕症,而只有甚少自殺長者是完全喪失自我照顧能力。
筆者不是專家,但從以上所見,長者自殺問題並非完全不能處理。
第一,筆者從事社區工作多年,知道長者不但喜歡留在家中安老,更重視家人對他們的關懷。如果我們每天抽點時間關心長者,有空時帶他們出外走走,留意長者情緒,及早處理問題,最終未必演變成自殺事件。
第二,早有研究發現,長者若能多參與社區活動,讓「老有所為」,對心理和生理健康有正面作用。因此,政府應多投放資源予社區團體,積極為隱蔽、獨居或自我封閉的長者提供適切支援。
第三,長遠而言,政府應盡快規劃未來,為人口老化問題提出具體政策,在福利、醫療等多方面,全面支援長者,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減低長者對生活的憂慮,讓他們選擇快樂生活,而非自殺結局。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7年2月9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