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必須改正的理財策略
新政府必須改正的理財策略

昨天,前財爺、特首參選人曾俊華先生公布其政綱。參選宣言中,曾先生指自己自幼參武,「都幾打得」。因此,筆者以為出任財爺長達九年的他會在政綱中,搶先強調其「最強武功」公共理財。相反地,他不但沒有顯示「打得」的「孖鬚」(muscle),反而像在「隱瞞家醜」般,公共理財隻字不提,卻把自己全無經驗的政改和二十三條立法放在最前,有如他在過去幾年不停派糖,只為買眼球、博掌聲。

筆者向來對事不對人,只是過去幾年研究香港社會經濟,客觀的數據反映,公共財政結構(fiscal architecture)是香港的重病根源,是下任特首帶領香港繼續前進的建構性議題。因此,筆者希望在此回顧香港近年極其「羞家」的公共理財表現,解釋問題的嚴重性。

380億可重建瑪麗四次

《預算案》公布在即,筆者估算本年度財政盈餘將達九百億,是曾先生一年前估計的八倍多。過去七年合計,政府共錄得八千億的實際財政盈餘(計回派糖及注資基金),但巨額盈餘沒有為港人帶來喜悅,反而留下愈來愈多怨氣及矛盾。六年前,政府斥資三百八十億向每人派發六千元,可能給市民帶來幾星期開心;但當公立醫院內科專科新症輪候時間,在五年間增加了一倍到近五十個星期,病牀「常滿」,急症室等候時間動輒達二十小時;我們值得反思,若將足以重建瑪麗醫院四次的三百八十億元用來建新醫院,肯定能為更多市民買來六十年的安心,而不只是買來短期的掌聲。

回顧過去九年,外匯基金只錄得一成五的總回報,跑輸同期三成五的通脹,實質回報是負二成,看着也隱隱作痛!同期家庭收入中位數增加了四成六,但扣除通脹,每年實質增長只得百分之一點二。當中受苦最大的,莫過於要租住私樓的家庭,和正儲錢買樓的年輕人和中產,前者面對私樓租金同期飛升六成五,遠高於一般通脹,令他們的購買力不升反跌;後者無論如何努力工作,收入都遠遠落後上升了近一點八倍的樓價。

勞動付出與收穫成反比

當市民會覺得勞動付出與收穫成反比,眼見生活質素下降、劏房蔓延、「有樓」和「無樓」者的資產懸殊、置業「靠父幹」……等,當然會有不公義之感。再者,土地短缺不止令社會分化、猜疑,亦增加營商成本:寫字樓租金暴漲七成,當然吃掉中小企業的收入,令本來應屬員工的加薪變成了業主的加租。

講到底,原來社會經濟矛盾,還是「土地問題」!須知道,香港通脹有近一半源自住宅和商業租金。若我們在九年前便着手造地,力控租金升幅和通脹,同樣四成六的收入增加,面對一成(而非三成五)的通脹,市民實質感受到的加薪幅度便有天淵之別!

通脹長期高企,最痛苦的莫過於靠積蓄過活的退休長者。若一個退休人士在過去六年投資股票,即使賺到百分之四的年回報,也只是僅跟通脹打和;若同期的通脹不是百分之四而是百分之一,擁有流動資產的長者應付退休生活便輕鬆得多。

負二成的實際回報,以將達一萬億元的儲備推算,等於輸掉二千億,足以興建二十萬個公屋單位!過去六年,作為「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及其前身)的主席,前財爺實應及早對症下藥;而不是為自己連續七個財年、年年都錯估盈餘三成的「政績」沾沾自喜。

誠然,今天的香港有很多方面都需要大量資源,隨着人口老化更可能倍增。我們起碼有三種策略應對:

一、今天盡力儲蓄和節流,日後有需要時用儲備應付;

二、把握市場上已出現的結構性機遇,加快發展經濟,長期增加政府收入;

三、進行「防患於未然」的社會投資,讓今天增加的開支,為我們免卻日後更大筆、更長遠的負擔。

舉個例,若政府加強健康生活教育,增加社區設施,令長者保健得宜、體魄強壯,減低他們患病住院的頻率/時間,等於為政府節省緊急醫療(acute care)開支。

以一家企業打比方,作「儲蓄節流」選擇的,是個「出納員」的想法,就是只看着今天錢箱有多少現金,來決定明天用多少錢。但真正具前瞻性、有遠見、精於策略的「財務總監」(CFO),肯定不會只盲目儲錢,也會走另外兩條路。他會因應將來的龐大開支,今天便着手擴充有賺錢能力的生意,長久增加收入;同時作出投資,增加營運效率,以求長期節省成本。

公共投資應「投到樽頸上」

無論如何,當香港的勞動力和土地都已完全就業及飽和,便代表我們的經濟早已達容量極限,受制樽頸。因此,任何增加容量的投資,無論匯率、息率、環球經濟環境如何波動,對香港而言都穩賺不賠,令七百萬港人全民受惠。

公帑來自納稅人,當然應「用在刀口上」;因此,公共投資也應「投到樽頸上」。例如,啟德新發展區的地價在兩年半間躍升一倍!當一個全無往績可尋的新區,地價都有如此表現,便充分反映土地需求之龐大,完全「唔憂賣」。事實上,香港私樓單位平均面積在過去二十年原地踏步,剛性需求完全被擠壓,所以今天在港何處賣地都有強烈承接。

只要政府「順市而行」,把握機遇,加快造地,增加物業供應以控制通脹,便可以讓七百萬人的購買力大幅增加,人人都感受得到;另一方面,控制商業租金升幅,亦可讓更多跨國公司落戶香港,令他們不用擔心一旦兩年租約到期,就被大幅加租,甚至被逼搬遷。

今天回首,過往一段時間政府沿用最懶惰、最「hea」的「休養生息」策略,已經被證明全盤失敗。香港只有少數人感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大眾反而被通脹和租金的壓力逼得難以喘息,看不到解決辦法,甚至覺得前路是絕路,更有些人喊着移民。若有人說「休養生息才是唯一出路」,恐怕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指鹿為馬。

任何愛港之人聽到有人說要移民離港,都會心感陣痛。可惜,若下屆政府仍然不改正錯誤的理財策略,移民,似乎愈來愈像是港人唯一的出路。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7年2月7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