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頭不能代替政綱
噱頭不能代替政綱

選舉當然要「吸睛」,這是常見的競選邏輯。不「吸睛」,就難獲傳媒報道;傳媒報道不足,就難獲選民關注,候選人支持度較難上升。沉悶的施政理念和冗長的政綱內容逐漸不被重視,化為簡單一句言詞概括;反而噱頭戲則被視為競選重點,不斷放大。「輕政綱,重噱頭」是現今西方選舉的文宣模式。當然,我們可呼籲市民將「Talking Point」放在施政理念和政綱承諾上,若候選人和傳媒不把焦點聚在政綱上,大眾又從何而知呢?

傳媒視野放在「吸睛」事物上,候選人的選舉花絮、各種囧態、候選人、輔選團隊或支持者互相「單單打打」,各新奇刺激好玩的花邊新聞最吸引眼球。候選人及其團隊以求「吸睛」為本,部署選戰,各輔選團隊利用對手在競選期間言行失誤,發揮踩低別人的選舉操作,吸引輿論及市民注意力。

邁向普選的特首選舉,參選人及其輔選團隊自然傾向採用各種「吸睛」的正、負面文宣及選舉活動,以塑造市民對候選人印象,影響其支持度。筆者忠告各候選團隊思量未來選舉策略及安排。一,別把自己正面宣傳變成負面;二,避免為對手及其支持者提供負面宣傳的彈藥。

選舉提名期未到,四位參選人已到處造訪選舉委員會成員,請求支持;盡量參與親民活動,凝聚民意。他們一舉一動受傳媒追蹤和報道。然而,細節決定成敗。筆者建議,參與活動之前,輔選團隊應派遣先鋒人員踩點,了解機構及其安排,或進行沙盤推演以減少意外,預估可測的意外及應對措施。

視選民為「老馮」,自己終將成為「老馮」。以噱頭和「吸睛」的選舉方法,營造支持度或打擊對手,或能左右某些選舉委員會成員意向,但若認為以此伎倆,就能獲大部分選委會成員的投票支持,那定必兩手空空,失望而回。選委會成員是香港各界的代表,讓各界聲音可影響行政長官候選人。大多數選委們會秉持理性負責態度,代表市民行使手中一票;他們更關注候選人施政理念及政綱承諾,為整體香港帶來方向與發展。

為「吸睛」而「吸睛」是錯誤的。筆者呼籲各候選人團隊思考如何將「吸睛」的選舉手段,應用在宣傳候選人施政理念及政綱承諾上,讓競選工程實現一舉兩得!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7年2月1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