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長假期可算是港人的「黃金周」。假期首天,不少港人湧至各陸空口岸出境外遊,更有大批港人選擇北上消費,人潮「逼爆」羅湖關口。
兩地來往密切和互相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香港人、內地人的差別究竟有多大?距離有多遠?是一個口岸關口之隔,還是一張身份文件的證明?
一個11 年前偷渡來港的女生,靠「行街紙」留港苦讀,其後考上港大醫學院和獲得香港身份證。故事曝光後,引起軒然大波和網民的討伐,認為她「侵佔」資源;當然,也有人欣賞她的拚搏勵志故事。這事倘若放在多年前,就是一段充滿香港人「獅子山下精神」的奮鬥事;今天,我們卻以敵視的心態來看待。憶想不少你我的父輩,當年懷抱「香港夢」偷渡來港,憑藉拚勁成就今天香江,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
再一則引起激辯的事故,是一對內地夫妻在香港街頭讓小孩在路邊便溺,一位香港男子不滿而舉機拍攝,引發雙方衝突推撞,緊接是不同立場的人互相謾罵指責。內地輿論義憤填膺,批評拍攝者不能容忍幼童的內急,連出入槍林彈雨的名記者閭丘露薇說了些中性的言論也遭批鬥。當然,也有人盡數內地人的種種不文明行為,文化上劃清界限,行為上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港在地理上不過是一關之隔,文化上理應同祖同根。說髒的,有陸客孩子在公眾地方便溺,也有港人在街巷小便;港人與陸客在飢餓時都有在地鐵或巴士上啃三文治飲水。關鍵在於,當我們看到他人不雅的行為時,是加以勸止、設法協助,還是冷眼旁觀拿出手機?試以那些帶着面具到商場嘲諷和威嚇內地客的激烈分子為例,因不滿內地人的言行舉止就施以行為或言語的暴力,那麼,豈不是離我們鄙夷的「野蠻」愈來愈近,與我們自詡的「包容」和「文明」愈來愈遠。
另一邊廂,在首天過關怒潮逼爆羅湖之後,有香港媒體批評內地羅湖口岸未及應對。反觀之,內地卻未見怪責大量港人北上讓原本人口密集的深圳交通更加擠塞,反而迅速回應,在應付回潮人流上做好準備,以配合香港的「黃金周」。內地與香港文化以至文明的差異,是近還遠?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4年4月25日
原圖:shamusshoot.pixnet.ne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