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曾俊華的競選宣言,最礙眼的當然是要「與民休息」那一句。針對這個骨子裏是hea住做的心態,近日對此的評論已多,個人不想再多插一腳。而在「與民休息」之外,炒作所謂移民也是非常誤導和無知。
擇木而棲是人權 移民潮已過
首先要搞清楚,移民本身並沒有甚麼問題。移民是基本人權,所有國家都有制定自己的移民政策,一些比較嚴,一些比較寬。香港標榜出入境自由,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定義也是非常寬鬆,他們可以自由離開香港,短住也可以,長居亦未嘗不可。只要有國家或地方可以接納,香港就完全不管。
選擇一處自己合適居住的地方,是一個個人選擇,考慮的因素也非常眾多。許多英國人移居澳洲,不少是喜愛其環境和氣候。香港也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據悉本港就有亞洲區最大的法國群體。構成這些人口流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因,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沒有甚麼可以大驚小怪、小題大做。
真的要關心,其實不是移民,而是「移民潮」。香港的50歲以上的成年人,大概都感受過移民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其中一個活動是吃朋友移居外地的告別晚宴。當年吃告別宴比參加婚宴還要忙,隨便一個月有兩、三次。在此就請大家回顧一下2016年,全年吃了多少次朋友的移民告別宴。
近年移民低位 僅高峰期1/10
另一個經驗,就是買樓執平貨,當年可以奢談移民的,都是中產或以上的有產人士。他們對香港失去信心,就不只是人要移走,產也要移走,所以移民時就必須賣掉手上的資產,房屋是最主要的售賣資產。當年不少朋友結婚買樓,就專門打聽移民朋友要出售的房屋,百多萬元的太古城單位是時有所聞。在此就請大家回憶一下,近年買樓有沒有移民「筍盤」。
感覺,可能不是很科學,因為一些報章媒體,就是炒作移民來唱衰香港、唱衰政府。大家看看數字吧,早在1984年,香港移民外地的人士已經有2.2萬,用這個基準來做指標,在1992年的每年6.6萬,比之前的2.2萬多了足足2倍,這就是「移民潮」。這種大規模的人口移動,就是造成種種的經濟和社會衝擊。到近年,大家沒有移民告別宴可吃,沒有移民筍盤可買,因為在2014年,移民數字只有6,900人,是高峰時期的十分之一,也是1984年基準的三分之一。
英美台人也有控訴 何處去?
移民話題,可以炒作,但看看事實吧!別有用心的媒體為了證明香港特區政府千般不是,所以就炒作香港人用腳投票,但有多少對腳,大家可以數得到。不滿,全世界都充斥着,移民到美國吧,近半美國人說不喜歡特朗普,不喜歡特朗普的可以移到哪裏?移到英國吧,近半人不想英國脫歐,那近半的英國人移到哪裏呢?那移到台灣吧,台灣年輕人說22K過不了活,大多數台灣人已經不支持蔡英文了,那他們又移到哪裏呢?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2017年1月26日
原圖:機場管理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