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河套區的發展,其實是一個天大好消息,也是特區政府在經年累月的努力下所取得。這個成果,實在是得來不易。
河套的問題,前前後後講了十多年,全部面積大約一平方公里,而且全是平地,也不用拆遷,可以自由規劃發展,但要等到今天才能成事,是因為本身存在着一些複雜的難題。
2難題現轉機 禁地變生地
首先,河套地區雖然經中央劃歸香港特區的管轄範圍內,但深圳方面一直都存在意見,因為土地業權本身由深圳擁有,情況就等於政府在新界收地發展。以新界東北為例,毫無疑問是在特區政府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如果土地屬私人擁有,政府收地發展,除了要經特定程序之外,也要向擁有土地業權的人士作出補償。若河套那一平方公里確實由深圳政府擁有,盡管劃入香港範圍,那賠償仍要作出一定的商討。
第二,河套地區之前是在邊境禁區範圍之內,不但一般人不能進出,即使周邊地區也是禁區範圍,沒有道路直達,人車都難以進入。那一平方公里雖然可以自由發展,但實際上卻無發展價值。兩個因素相加,那河套地區就自然只能放着曬太陽。
隨着時間過去令到形勢改變,和政府作出努力,河套發展出現轉機。首先,邊境禁區大幅縮減,騰出大量土地可供發展,河套也由禁地變為生地,而深圳市政府也不再堅持該土地的業權擁有,只求作雙方有利的發展。
十年可翻天 港起步不遲
今次決定河套區的高新科技發展目標,其實不只有利香港,而事實上香港也需要一個像深圳那樣的合作夥伴。在高新科技和創新產業的發展方面,香港是起步較遲,但在現屆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已初見成效,起碼在氣氛方面已經有所改善,不再沉醉於「Hi tech. hi嘢,Low tech.撈嘢」的論調,就算在媒體新聞上也多了許多創新高科技的報道。
而香港的所謂稍遲起步,也不是一個不能克服的難題。之前帶領一個訪問團考察深圳的高新科技產業,當時一位深圳的副市長在接待午宴時已提出,希望香港的朋友要重新認識深圳。深圳由一個低技術的生產加工基地,變成一個令全球矚目的高科技產品生產中心,他們也只不過用了十年時間。如果一些不是經常到訪深圳,並深入了解的香港市民,在過去十年可能過境或到訪三幾次深圳,可能還是停留在買冒牌貨、買運動鞋的心態。
深圳可以十年轉型成功,當然亦不過是中國大陸三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的一個範例。對於深圳而言,不過是大變之中的大變,又或者是大變之中的特大變而已!深圳的大變,起碼說明兩件事:首先,事在人為,十年可以天翻地覆,香港起步沒有遲與不遲;第二,深圳已經是一個科技重鎮,香港有自己的優勢,尋求跟深圳合作,也就是做到徐立之教授所謂的優勢互補,是當然的選擇。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7年1月13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