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這城市還存着愛嗎?
香港這城市還存着愛嗎?

本文作者為何漢權

時光飛逝,物換星移,而歲月人間是否有情,卻令人愈來愈感心寒冒汗。2016年已盡,360多天的過去,從關心青少年成長的教育現場看,悲遠多於喜,大家不肯正視2016年的不快,2017年難以啟齒,說出新年快樂!

民主無罪 暴力可容

2016年之初,農曆新春之時,本是萬家喜慶的年初一、年初二(2月8-9日)之交,香港發生以年輕人參與為主、用上「魚蛋革命」作藉口掀起的磚頭暴力,旺角黑色之夜,是晚電子媒體直播畫面,真的假不了,整夜的磚頭橫飛,警察不是人,幾乎是處處受襲,鏡頭活生生捕捉,一塊無情無眼的飛磚,擲向一位便衣警察的額頭,即時血流披面,觸目驚心。

旺角黑色暴力之夜,傷者甚多,未見死亡,天祐香港。此一血腥暴力的一幕,說是為民請命的政黨,說是堅守公義的政客,多是把暴力放進口袋,未有多加譴責;至於教育界,本應仁愛關懷在前,千萬條道理要向暴力大聲說「不」,但翌日見諸報章,敢於登譴責聲明的教育團體、辦學團體、教師工會、校長議會團體等等,竟然絕無僅有,總之暴力不埋身,就當作沒有事情發生。

正值農曆年假,群組內繼續風花雪月,歐美紐澳日韓乃至旅遊內地,景點處處可談,吟詩作對,樣樣都可行,唯獨不談旺角磚頭黑色暴力之夜,這是香港學界怪異危情的一章。

學界對暴力取態如此輕盈,媒體更是寬宏大量,兩翼護航,同是2月底(2月28日)的立法會新界東補選,磚頭暴力倡導的政治組織,以替天行道的姿態,抬頭挺胸,大義凜然參與補選,對不少有份投票的選民來說,「民主」是無罪的,勇武在前,磚頭暴力當然容得下,6萬多張選票全給暴力勇武者,高票落選的結果,各方都珍而重之,媒體爭相邀約訪問,民主、建制、本土3派三分天下之說,免費大力推銷的機會多得很:誰會想到,早前發動血腥暴力的一族,竟然如此豐收?誰說愛會勝過暴力?一場立法會補選,給予實在的、相反的有力證明!

暴力終見真章,2016年9月立法會全面改選,強調不惜用任何方法和手段,都會攻擊不義立法會的青年政治組織首度參選,選民青睞,馬上當選,激進未算激;磚頭暴力之夜,甜頭嘗盡,這回在議事堂的宣誓儀式上,當要比磚頭暴力更暴力,於是以「支那」稱呼中國,用粗口侮辱中國,再橫放「香港不是中國」的旌旗,一不做、二不休,現今只有日本主戰鷹派的、不肯承認侵華和南京大屠殺的石原慎太郎之流,才敢用「支那」辱華言辭,年輕的港獨政客也樂於使用,石原不孤,香港卻獨悲。

辱華暴力言辭一出,香港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在公開場合只說一句「遺憾」了事,待各界齊聲譴責之後,方才改口說是「侮辱」,但對象只局限於香港人。

無怪乎到今天為止,口出極度暴力語言的兩位年輕政客,當無法再尋求選票支持之後,至今只會尋求法律途徑的幫助,上訴之後再上訴,僅此而已,至於道歉聲明卻從來一句也沒有;或許,當暴力被一件又一件自製的神聖道德外衣加添的時候,暴力的延伸,根本容不下道歉兩個字。

踏入12月,美日兩個民主大國,同具神聖道德外衣、相濡以沫,彼此發揚,先是奧巴馬總統到廣島原爆日之處悼念戰爭的傷痛,但對使用大殺傷力的原子彈造成人命嚴重傷亡,延至今天仍然存在的後遺症,不會道歉!安倍亦以禮還禮,前赴當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海軍基地,悼念當年因戰爭的傷亡者,但同樣不會就發動偷襲轟炸的罪行作出道歉。

美日兩國 互不道歉

這兩人互通款曲,一面咬牙切齒說不能讓戰爭再發生,一面圍堵中國,並聯歐、澳、紐與東南亞諸國,唆擺藏獨台獨的力量,藉此孤立中國,企圖站在戰火燃起後,必然是手執神聖道德旌旗,且是戰勝一方。

擱筆之際,日本防衞大臣稻田朋美在訪問珍珠港後,旋即返日,參拜沾滿中國軍民鮮血的靖國神社,記得2015年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筆者與歷史學者丁新豹博士等人帶同香港30多間中學的學生代表,前赴該神社,於門前講述抗日戰爭史。有學生問筆者,為何中韓兩國對日本政府參拜神社如此反感?

「靖國神社內有磨刀會,1934年至1946年間,這裏磨出鋒利的軍刀1000多把,而這些軍刀多用作砍殺中國軍民的人頭,而磨刀會的第五屆理事長,名字就叫東條英機,你認為中國連香港在內,應容許日本官員參拜靖國神社嗎?」我回答了這些話。二次世界大戰傷害全世界,但最受至深的傷害,無疑是苦難的中國老百姓。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是日本全面侵華最悲慘的一幕實錄。今天的香港,整天披着神聖道德外衣的政黨,以及其老、中、青的政客們,除了在選舉前後都要四處尋找敵人外,有沒有思索建國維艱,抽空到日本領事館前抗議日本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滔天罪行?抗議CNN的節目,一次又一次的辱華?抗議美國大兵憑着超級軍事力量,四處狂轟濫炸,造成生靈塗炭?

最後以「香港這城市,還存着愛嗎?」作結,亦以此詰問2017年。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本平台已獲作者授權轉載

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