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偏見的影響
負面偏見的影響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好的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壞事卻傳得又快又遠。此詞亦作「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和「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自宋代時已可查到其出處。我國四大名著《水滸傳》和《西遊記》,出自明代時期,章回裏就有「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 「自古道: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得了,只瞞着武大一個不知。」

《西遊記》第73回,孫悟空鬥不過千眼蜈蚣精,受黎山老母指點,去請毗藍婆相助。毗藍婆道:「你當年大鬧天宮時,普地裏傳了你的形象,誰人不知,哪個不識?」行者道:「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像我如今皈正佛門,你就不曉的了!」毗藍道: 「幾時皈正?恭喜!恭喜!」

易使人緬懷過去指摘現在

看來,凡人和神仙都偏好負面的信息,負面的信息在人間或仙界都容易被注意、被傳播和被記憶。大腦對悲觀的、負能量的信息的確是更敏感,對樂觀的、有正能量的信息較無感。

大腦的「負面偏好」和「悲觀偏好」機制不僅讓人容易對負面和悲觀信息產生注意,更是更廣泛地產生諸多的消極聯想,更甚是陰謀地看待正面的事情。哲學家赫伯特.史賓莎(Herbert Spencer)指出:「愈來愈多事情變好,挑毛病的聲音反而愈大。」

「負面偏好」和「悲觀偏好」還有一種特徵,就是容易使人緬懷過去、指摘現在。有這麼一些人將過往的生活理想化、將過去未經歷的生活想像化,並以此來衡量現在的生活、預估未來的生活,總覺得眼前的好都不盡己意;沒有在預估速度內變得好,就是壞事,以致他們不斷怨天尤人、不斷自我實現預估的壞生活。

然而,這樣的負面偏好者生活在自己的認知裏,並不覺得自己是負面和悲觀;他們會有意識地散播他們的觀點和情緒,嘗試影響更多人認同和跟隨他們,以印證他們是對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說: 「責今尚古的心理,是一種根深柢固的人性,即使見解深刻、見識淵博的人士,亦難倖免。」

201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訪港時,《明報》政情專欄指出,張德江在閉門聽取特區政府匯報後,指了解特區政府亦做了很多好事,可惜「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認為班子需就此多作宣傳。看來也只有多宣傳好事,才能減少「負面偏好」和「悲觀偏好」的衝擊。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6年12月30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