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今天是全球化的世界,香港的金融、經濟及貿易等方面固然如此,但政治方面,香港的情况特別是建制派卻是另一極端,變得愈來愈封閉。當然國際的政治經濟對香港仍有影響,但香港政治人物與其他地方的交流卻沒有增加。除了與內地的交流及偶然到台灣去參觀選舉外,建制派的視野基本上局限在香港;而反對派的議員或政治人物到外國交流時,卻被建制派批評為「勾結外國勢力」。
目光望向海外帶來3個好處
這種心態其實正局限了建制派的發展。在今天的社會,各國元首固然會互相交流,而地方議員其實亦有不同組織在各個層面交換意見。可惜建制派的議員卻似乎自我束縛,很少到國外交流,變得眼界愈來愈狹窄。香港附近的地方,很多都有地方議員的組織團體,他們會組織活動交換管治心得,舉例來說「台灣地方民代公益論壇」、「日本會議地方議員連盟」、「菲律賓議員聯盟」等等。
相對於反對派,建制派更少「走出去」。但仔細想想,將目光望向海外,和其他地方的政治人物加強交流,可以為建制帶來3個好處。首先是吸收其他地方管治的經驗,取長補短。各地的議員組織都會聯絡舉辦不同論壇,這些論壇對於全球政治及管治發展非常有意義。透過和各地議員的交流,相信建制派應該可以了解更多各地的管治方略,對支持香港發展絕對有百利而無一害。
其次,建制派經常指摘反對派到外國「唱衰」香港,但遊戲是公平的,反對派可以到外國反映他們對香港的想法,建制派亦可以透過與其他地方的議員交流,向他們解釋現時香港的情况。老實說,自己放棄論述,只單方面指摘對方「唱衰」香港,這種被動的應對方法,只會將話語權拱手相讓予對方。相反,主動到其他地方將自己的論述向外推廣,除了可以爭取到支持及話語權外,更可以透過交流強化自己的論述,才是負責任的建制派。
第三,建制派給人的感覺是「老土」、沒有國際視野,往往被認為只到國內交流,這種做法必定會局限思考,對建制派長遠發展沒有任何好處。如果可以多到不同地方和各地黨派交流,除了能開拓本身視野、與國際政治接軌外,更有助提升整體形象,增強對青年人的吸引力。
跨地區政治交流實正常不過
現時建制派可能對「走出去」與其他地方的政團接觸仍有避忌,但回歸政治現實,跨國甚至跨地區的政治交流在今天社會實在正常不過。建制派如果因惰性而不向外拓展,那只會將這塊版圖讓給反對派自己灌溉,實屬不智。面對今天的情勢,建制派除了對內要回應公民社會外,對外亦應拓展自身的影響力,才有機會保持現時的地位。
圖片來源:881903.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