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對「功課」二字的理解,是一本本作業,和一張張工作紙,內容不外乎抄抄寫寫、計計數、解解難。
今時今日, 「功課」的定義愈來愈廣,不一定是文字的、平面的、即時的,還有立體的、虛
無的、長遠的……
明明接受的是比填鴨更填鴨的教育,但你的功課有時開明得是一盆花、一個橙、一棵菜……有生活的功課,不代表每日十幾樣抄寫和計算可以不做。當完成了學術功課後,還有生活功課待在那裏等你完成,無論父母還是孩子都應該感到壓力重重。
我家孩子每年都有份完成不了的功課,就是種花。
一人一花計劃培養綠化意識自康文署推出「一人一花計劃」,由康文署提供種子及花苗,學生可在校內或家中栽種,學校同時間亦會舉行種植比賽,長成的盆栽會轉送各社會團體,如老人院、日間護理中心等。
此計劃既能推廣綠化意念,又能培養學生的種植興趣及關懷社區,本意很好,但這份持續幾個月的功課,卻為家長帶來很大壓力。
孩子拿回來是一棵苗,4 個月後要交出一盆花,偶一閃失,忘了淋水還是什麼,就會前功盡廢。
女兒上年種的是洋菊,最初興致勃勃捧了小花苗回來,每天淋水照料,悉心呵護下終於修成正果,長了一盆燦爛洋菊,然後,問題出來了,盆栽的交功課期是4 個月後,如何把小菊維持4 個月燦爛,讓人費煞思量。
忽然,一股寒流,把小菊全部凍死,這功課,又要從頭再來。
花開花謝了幾回,到得交功課日,又剛枯萎,我說不打緊,就拿盆「屍骸」回去吧,這「屍骸」證明你曾努力過,農夫也不是次次有收成啊!
花開花謝體驗生命過程
這是教育過程,生命、責任、環保、綠化、天災、意外,本來就是這盆花要帶出的信息,但不少家長只眼於「交功課」3 個字,於是, 「請槍」教育也附帶衍生出來。
許多家長為了要孩子「有貨交」,特別買回一盆一模一樣的花,作交功課用。於是,近年花墟甚至出現了「賣功課」的人。
因為每年康文署都有主題花,發給學生的種子,全是一樣的花種,今年大家種的是新畿內亞鳳仙,於是花商人靈機一觸,大量購入鳳仙盆栽,並標明「小學生交功課用」,20 蚊一盆,讓學生可「買」回生命。
種一盆花的失敗,家長都捨不得讓孩子承受,甚至了無痕地為他們想盡補鑊方法,此舉凋謝的不只是花,還是教育。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