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Henry M. Paulson Jr.)上月來了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為其著作的中文版出席一場活動,而這本著作的名字叫做《與中國打交道》。
這是一個對目前的香港人來說富饒深意的題目,而在談到出版本書的初衷時,保爾森特別提到這本新書,是要獻給他的孫子和孫女,對於他們未來一代的美國人來說,「與中國打交道」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大家可能對保爾森認識不深,只知道他曾任美國財長。其實他還曾任高盛總裁,而做財長時,正是布殊執政時最後一任財長,正好經歷美國2008年那次金融海嘯,他策劃了一系列拯救美國經濟的政策。
但他最為人所樂道的不是財經經驗,而是他與中國的關係。有媒體用一句話形容保爾森:「一個能讓習近平大笑的美國人」。《與中國打交道》的封面正是他與習近平的照片,那是10年前,「習大大」還是浙江省委書記,尚未當上國家主席。而保爾森則是第一次以美國財長身份訪華,而他選擇的第一站正是浙江杭州市。他們會見的地方正是1972年,中美談判所在地的西湖國賓館,而當年的主角是周恩來與尼克遜。這樣的時空背景,確是保爾森這本著作的最佳寫照。
保爾森之所以成為「中國通」,除了他在意識上明白到中國對美國以至世界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他一百多次到訪中國,人生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與中國打交道。有人問保爾森與中國打交道的秘訣,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要去理解對方,沒有不可打交道的人。這些簡單的道理,有些人推搪「知易行難」,但有些人選擇「知行合一」。
香港曾經乘着當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機會,為香港創造了不少發展空間,造就了經濟轉型的成功。然而,這幾年間的社會氣氛,「與中國內地打交道」這句話對某些香港人來說,可能不以為然,寧願與國家保持距離。但這樣是否出路?
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固然不如美國與中國之間作為主權國之間的關係,但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與內地的兩制事實上有很多需要打交道的地方,但我們與內地的交流、理解好像還不及一個外國人。
或許是「當局者迷」,作為「旁觀者清」的保爾森一再強調與中國打交道的重要性,保爾森說要將這本書「獻給他的孫子和孫女」,當中指的應該不只美國的下一代,還有香港的下一代。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6年11月4日
原圖:xinhua; 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