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是政府的最高負責人,要有明確的治港理念,也要有各方面的具體政策構思:怎樣解決房屋問題、經濟發展等等。201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3名參選人把政綱和理念向公眾闡述後,民調就出現明顯和有意義的變化。
此外,現時的民調的幾名對象,除了一個是現任,社會大眾對其他幾名的治港理念都完全不清不楚,遑論政策。因此受訪市民只是憑很初步的猜想作判斷。
再者,到了選舉當天,不可能有多過2至3個候選人吧?到了眾多可能的候選人表了態,剩下兩三人,市民又會有不同考慮。競選前後可能出現的種種變數,包括泛民參選不參選,都難以預測。如果有泛民參選,又是另一番天地。
民調數字高,是不是就是好的領導人?蔡英文便是一個好例子。蔡在競選前後,甚至當選後民望高企,但在執政後就江河日下。蔡剛上台時,民眾對蔡執政的滿意度是50.2%;4個月後,滿意度是38.4%,低於不滿意度的48.3%,滿意度淨值由正34 下跌至負9.9。民意變化之大,令人咋舌。
民意變化多端,在沒有政綱下的民調,有多少參考價值,值得深思。我希望這些早期的民調不是鼓勵候選人不用具體的政綱參選。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6年10月13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