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香港社企發展蓬勃,現有574間社企,數目較4年前增逾五成,當中有八成存活,更有六成取得利潤,無論是社企數目和經營情況,都位居世界前列。
同時,參與者亦由社福界延伸到商界、初創業青年和退休人士,實現民、商、官、學跨界別合作,揚善共益。
社企並非單純的「良心」或慈善企業,而是按市場機制營運的公益性事業,讓更多邊緣社群有機會融入社會核心,建立自我價值和實現向上流動。總體有3個要素:一是關注社會上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二是要能賺錢,確保能永續經營;而最關鍵的,是要能發揮社會影響力。
社會創業論壇主席張益麟指出,財稅或善捐,可實現財富再分配,但不能創造新價值和糾正破壞,新世代的營商思維應有新突破,從為股東謀取最大利潤,改為為持份者帶來最大利益。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亦指出,社企的數目不重要,協助社企做好做大,提升對社會的正面影響,才是最關鍵,政府會循創效評估和共益企業,協助社企深耕開拓。
始見於06年的共益企業(B Corp),是一種以社會公益為導向的新興企業模式,鼓勵企業在謀取利潤之餘,主動協助實現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企業「革命」,令人充滿期待,希望在政府和業界合力推動下,B Corp在香港茁壯成長。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6年10月3日
原圖:政府新聞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