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飛機失蹤事件中,馬來西亞政府及馬航的處理方法遭失蹤乘客家屬及多方責難,突顯兩個關乎傳媒的問題,即新聞自由與新聞操守。
感謝新聞自由,讓我們可以第一時間獲知馬航的消息,探尋事件的真相。不過,事件曝光後,究竟發生什麼事卻是眾說紛紜,馬航以至馬來西亞政府的態度最為人詬病——先說失去聯絡,再說則否認墜機,不旋踵又有一個官方機構否認先前的否認;發言人包括馬航、運輸部、軍方,甚至首相。
及後有傳媒揭發航機曾經改道,馬國政府依然故我,不到最後關頭不承認;至於是否恐怖分子所為、機師最後與控制塔通話內容等等,說法一改再改,人錯、地錯、時錯……,莫衷一是。航機墜毀何處仍然未知,聽眾墮入五里迷霧則是鐵一般事實,這一切均源於當局對新聞自由的蔑視,企圖透過控制資訊掩飾可能的過失。
馬國當局或以為他們不說,別人就不知,結果愚弄國際社會,令多國搜救行動耗費不少人力物力和時間,自己也輸掉國際形象,淪為國際笑柄。從公關角度而言,即使新入行者也會了解,在危機處理中最有效的應對方法,依然是公開和透明。
除了新聞自由之外,事件中的新聞報道操守亦頗堪玩味。由於當局採取「半透明」政策發放資料,造成新聞來源禾雀亂飛的局面,傳媒報道求證消息的真偽確有難度,但正正由於在這樣一個新聞困局當中,新聞工作者更應加倍小心求證,不能說證實不到消息來源便「先斬後奏」,連網上流傳的小道消息也當真而刊在頭版。
只要肯嘗試,總會有出路。以美國媒體為例,事發當初還未有確切消息表明飛機已經遇難,是以BBC、CNN等國際新聞機構從未用上類似「crash」這樣的字眼。至於事件發展至一些重大轉折,也由傳媒引述確切消息來源率先報道,才迫使當局承認。在傳媒界,不少新晉均學到一條極簡單的鐵律—— 有疑問寧可不報(When in doubt, leave it out),至今依然管用。
當我們不斷為新聞自由振臂高呼的時候,也須思考新聞操守的問題,這個新聞系教授經常掛在嘴邊的句子,在現實新聞行業中地位不應如此低微。新聞自由為我們的社會提供保障,讓人們有知情的權利,但我們要知道的是事實。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4年4月4日
原圖:news.xinhuane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