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並非升學要素
「貧富」並非升學要素

教院早前研究指出,以1991 年和2011 年人口普查數據為據,2011 年全港最富有一成家庭的青年(19-20 歲),入讀大學的比例約48.2%,比貧窮線下家庭青年的13%高3.7倍,較1991 年時1.2倍的差距顯著擴大。

研究的負責人認為,雖然過去二十年本港的大學學位課程學額雖然有所增加,但貧富家庭在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差距反而越見擴大,且自從中學學制由會考改為文憑試(DSE)後,學生間的貧富懸殊尤見突出。

兩個數據難比較

對上述調查,筆者提出一些質疑。首先,兩個組別的青年,分別是最富有一成家庭中的青年及貧窮線下家庭的青年,但這兩個群體樣本的規模並非完全一樣。

其次,貧窮線的定義,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但1991 年時未有設立貧窮線,要判斷一名學生是否在貧窮線以下,只能依靠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作出比較。但過去二十年,香港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結構、出生率、家庭入息水平等都有很大變化,直接把1991 年的數字與二十年後的數字放在一起,難以作出科學比較。

特別要指出的是,調查所指的「大學學位」包括香港與海外修讀的學位。但在香港,中產家庭的子女若未達香港升讀成績,多數會選擇到海外升學,調查亦提到基層家庭子女在香港升讀副學士的比率較中產家庭高,若只計算二十年前後大學學位的數量,會忽視課程質量不斷提高的副學士學位的重要性。

香港教育公平度居前列

根據PISA 2012(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Assessment 2012),香港的教育公平度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參與研究的六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當中,香港十五歲學生以母語閱讀的能力和科學能力均排名第二,數學能力則排名第三。

在公平度方面,PISA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家庭社經背景的香港學生表現同樣優異,香港相對上能為所有學生提供接受優質教育的平等機會。此外,學校之間的成績差異正逐步縮小,反映香港的基礎教育正朝優化而均等的方向發展。

無可否認,由會考改為文憑試(DSE)後,學生須要面對通識科的挑戰,中產家庭子女可能有更豐富的資源補習、遊學,對通識科知識的掌握有一定優勢,但就如發明家愛迪生的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後天努力而成的」。歸根到底,還是要看學生自身的勤奮和毅力。

筆者認為,影響子女入學的最主要因素,是自身的學術表現、應變能力;家庭背景、家庭收入等因素,對子女入讀大學機會的影響,相對是較小的。

事實上,政府現時有不少資助計劃,為他們爭取公平學習的機會。如2010 年撥款2.2 億元推出的上網學習支援計劃,讓41 萬名中小學生可上網學習和查找資料;關愛基金2011年落實三年內資助24萬名中學生到境外遊學,增長見聞;社區組織協會亦有免費資助基層兒童學習普通話。筆者堅信,基層子女並非無出路,而機會,亦總是有的。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4年3月29日

原圖:statravel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