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藉橫洲聚民意 解棕地綠地死結
【精選文章】藉橫洲聚民意 解棕地綠地死結

橫洲發展項目由一項公屋計劃,轉化為「官商鄉黑勾結」、欺善怕惡、高官卸責,甚至特首「暗戰」的政治陰謀,逼迫特首親率一司兩局召開記者會解畫。

公眾會否「收貨」,尚待觀察; 但增建公屋單位,一個都不能少,則已是社會共識。政府宜應借助今次事件,結合民間力量,一併解決棕地和綠化地開發難這個死結,根本解決市民上樓上車訴求。

土地背後利益博弈 惹收地刁難

土地是香港最珍貴資源,背後政經利益和博弈卻是糾葛混纏,特別是在不信任和陰謀論氾濫的氛圍下,無論是開發還是不開發,開不開發哪一幅土地,都難免引發林林總總批評和猜疑,及難以逆料的法律和收地難題,甚至政治刁難。

所謂人過心留印,船過水留痕,任何大規模開發案都是錢多人雜,若當中存在「官商鄉黑勾結」或其他利益輸送,都會有迹可尋,要嚴查深究、依法究治都能順藤摸瓜。相反,若是程序官僚、規例過時或行政頇顢,則當局應接受批評改進,但不應遭政治攻擊。

新界地區現在大概有1,200公頃棕地,重災區元朗佔750公頃,若將該等土地釋放出來,足以興建數以十萬計住宅單位。釋放棕地,才能解決覓地困難問題。但棕地的出現,既是因應香港農業式微,物流貨倉和回收業用地不足的市場變化,亦因得到1983年法院裁決的「保障」,加上政府收費價低、安置成本高的「現實」。要全面解決問題,說易行難;但今次橫洲事件折射出公眾對增地建屋的渴求和執着,政府應凝聚民間意志,以公共利益為本,與不同利益持份者洽商,做好補償損失和安置工作,只要計劃目標明確,加上得到公眾支持,任何挑戰刁難都有解決的空間和可能,棕地絕對不是不能解的死結。

房策政出多門 應重組架構權責合一

至於另一個死結,則是對郊野公園和綠化地帶的保育和保留。綠化是永恒的神聖,還是教條式的固執?最初的善意,是否應變成千古不變的捆綁?經過今次風波煎熬,大家需否認真反思?另外,今次事件暴露政府在這方面政出多門的紕漏,本屆政府曾要求重組架構,將三司十二局改為五司十四局,其中將發展局和運輸及房屋局改組為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和運輸及工務局,但這構思在立法會被否決了。今天,大家應否重新審視有關調整,好讓權責合一?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2016年09月23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