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議會選舉圓滿結束,但在地球的另一端,全世界最大的單一民主國家美國的總統大選競選卻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如今離投票日還剩約兩個月,開始有不同機構預測,一旦特朗普真的當選,對全球的經濟影響。例如,牛津經濟研究中心預期,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將令美國的GDP,減少1萬億美元,幾乎等如6%整體經濟。大和的經濟師則指,特朗普提出的45%對華關稅,將令中國對美出口大跌九成!
這似乎與本欄早前的觀點一致:經濟、民生和政治,三者從未如今天息息相關。事實上,在本港選舉結束後,國際評級機構穆迪也警告,香港新一屆立法會議員有機會令拉布情況惡化,拖慢施政步伐,可能不利信貸評級。
民生政治 息息相關難分割
筆者對有關評估大體贊成。畢竟,我們的創新科技局被拖延了三年;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遲了一年;還有林林總總的大小民生工程,由青年宿舍到行人天橋電梯,都在上屆會期被拖死!不過,筆者也應提醒穆迪,近日前聯儲局主席格蘭斯班也公開指,他認為今天美國的政治經濟環境是他有生以來見過最差水平,深恐美國的社經體制會被「狂人」(crazies)打擊。觀乎格老的言論,加上以上的經濟預期,若穆迪擔心香港情況,那很應該也對美國信貸評級發出警告。
無論如何,筆者都贊同,要建構真正利民的文明社會,必要條件是不要把民生經濟議題政治化、極端化。尤其是當環球經濟正受人口老化及嚴重債務的影響下,前景疲弱不堪,若我們繼續政治掛帥、意識形態先行,懶理民生福祉,則隨時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把整個社會都壓垮,沉淪不起!
收取公帑 不理民困濫拉布
以最貼身港人的兩個議題:土地及醫療為例,都是過去幾年民生事項被無辜政治化的受害者!例如,可以容納十分之一以上香港人口的東大嶼都會的大型土地發展項目,在上屆會期受盡其他議案拉布之苦,最終仍未能批出前期研究撥款。至於加強醫委會管治、保障病人權益的醫生條例修訂草案,更被某些議員以一人之力拉倒。但明明上述兩方面的情況,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境地:數以十萬計的人居於劏房,公屋輪候時間突破四年;同時,醫生人手不足、醫護人員壓力爆煲早已不是新聞。只幸香港沒受寨卡病毒影響,否則不用等到三個月後的流感高峰期,恐怕急症室爆滿的情景又會成為頭條故事。這些都是關乎人命的議題,筆者不禁想,議員是收取公帑,代民議政的。到底真正「倒行逆施、不聽民意」的是誰?
筆者建議候任議員,多點到前綫,例如劏房和公立醫院工作,親眼看看受苦家庭、正等待援手的人每天的境況,希望這樣會為他們在發言前、反對前、投票前、拉布前,可以多一個角度,停一停、想一想。否則,以目前議會議政這種對於「逢中必反」的偏執迷戀,香港注定「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發展新市鎮說成是「為大陸人建的後花園」;醫委會改革說成是「為大陸醫生開路」等等。問題的關鍵,可能是雖然祖國在過去幾十年不斷高速增長、進步、改善,社會、經濟、民生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香港人包括我們的議員卻似乎懵然不知—或是選擇性視而不見。
打破成見 應多接觸多了解
適逢中國「天宮二號」升空,今年中秋奔月的不是嫦娥,而是國家的火箭。筆者希望社會多一點像團結香港基金本月底主辦的「創科博覽」的一類活動,讓香港人可以親眼見到入國家種種改變的實證—包括中國如何脫貧,到今天不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在多項科技上已在全球佔領先位置。
年輕人也應把握國家乘着環球創新科技帶領的新經濟浪潮,因而急促增長的結構性機遇—令中國由在2000年只得10間公司能打入在Fortune 500全球最大企業,到2010年已有46間,更在過去六年翻了一番至103間,全球僅次於美國的128間。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16年間正當中國上榜的公司多了93間,美國公司卻少了51間。以國家今天在多個科技領域已在全球前列的勢頭,絕對不能小覷中國上流力能為年輕人提供的事業發展機會。
筆者相信,化解成見始於了解接觸,希望通過創科博覽這類活動,可以像早前國家隊精英運動員訪港般,除了啟發大家思考,也給我們帶來更全面、客觀、冷靜、全觀地看國家的機會—這也是香港社會今天議事論政時,急切需要的客觀、全觀思維模式。
原文轉載自《晴報》2016年09月19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