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一度的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這次選舉結果,最大的亮點是政治版圖的劃分,不再是傳統的「建制」對「泛民」二分法,而是在「泛民」的一份之中碎片化,分裂出來的一部分,姑且統稱為「本土」派。就基本格局而論,「建制」派的得票率仍維持在四成多,而「本土」派(主要指近年新興的本土組織),得票率則佔19%,至於傳統「泛民」則只剩下三成多。對於「本土派」的得票,有些人覺得這19%,實際上代表着40萬個選民,甚為驚訝;也有些人認為這19%始終不是主流,不足為患。
筆者認為,我們要看的不只是現狀,還要看趨勢。現時擔當「台獨」旗手的民進黨,於1996年第一次參與總統選舉時,其得票率約為21%(與今天的「本土」派巧合地相似),而僅僅8年之後的2004年,民進黨的陳水扁已獲得50%的得票,其任上更不斷推動「事實台獨」,造就台灣今日在兩岸關係上尷尬的局面。
由於是次選舉在提名期前,已按法律要求,將持「港獨」主張的人士拒諸門外,目前香港這些「本土派」,大多以「暗獨」的方式推動「港獨」議題,其中最流行的說法就是「自決」,並刻意建構及渲染所謂「香港民族」的說法。然而,甚麼是「民族」?香港的人口是不同年代從內地遷移過來,文化、血緣、種族等與中國傳統一脈相承,語言上也是以廣東省的粵語為主,根本不能無端自成一個「民族」。
香港始終要面對現實,是中央政府將「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放作國家核心利益的第一位,意味着她將不惜代價去打擊「港獨」。所以,「本土派」既沒有「港獨」的基礎,也沒有「港獨」的可行性,只是一個「想像」,然後將「想像」化為政治動員手法。「港獨」動搖不了中國的主權版圖,但可蠶食香港的政治版圖,謀取政治利益,卻將整體香港人推至災難性結果。近年常有人說,「自己香港自己救」。
「港獨」既然是一個政治工具,選民就有責任,亦有能力力挽狂瀾。在未來幾年,是選擇讓「港獨」的政治勢力繼續滋長,佔據更大的政治版圖,還是將其擊退,最終還是要視乎數百萬港人的意願與決心。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6年9月9日
原圖: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