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了,學校和學生近日成為社會焦點。有調查發現本港有近四成受訪中學生曾有抑鬱症狀,超過三成有高焦慮症狀;又有輔導機構上月接獲逾六百宗學生求助個案,主要針對課業壓力及困擾。
有人質疑本港學生是「溫室花朵」、抗逆能力差,但筆者仍忍不住問,我們的教育怎麼了?要防止學生成抑鬱一族,溺愛或苛求也不行,有學校為中一新生舉行適應周,特意電影院包場,免費觀看勵志電影,為「抗逆」打底,不知是好是壞。但社會確實需要思考如何為學生提高抗逆能力!
抗逆能力是成功關鍵
有人將責任歸咎於教育制度或社會現實,認為大學學位不足和高度競爭,造成家長學校不得不逼孩子,贏在起跑綫、一路上升才能成功。
是耶?非耶?筆者反而想舉幾個剛剛結束旋風式訪港的國家隊奧運金牌代表團得主事例,供讀者參考對比。
一是今年奧運女排最佳球手、獲評最有價值球員的朱婷,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十三歲小學畢業時差點被家人要求輟學打工。
二是獲得多枚金牌的羽毛球名將「超級丹」林丹,他在剛加入國家隊時一度因為經常在第一輪輸球被淘汰,被人取笑為「林一輪」,還被國家隊「雪藏」了大半年。
三是深受廣大市民喜愛的「洪荒女神」傅園慧,其實自幼身體不好,不適合做運動員,不小心就容易生病,因此她付出的努力要較別人多出一倍不止。
如果用「贏在起跑綫」理論,三人或因出身、或因壓力、或因身體,都不會取得今日成就。然而他們最終實現自我,足證後天努力、頑強的抗逆能力才是成功關鍵。
鍛煉港生要有堅持毅力
誠然,家長為子女鋪路,贏在起跑綫,是希望掌握先機、為子女好。但相對於起跑綫高低,抗逆力是學生自身成長更關鍵的一環,也是本港學生當前最大問題所在。試想一下,如果學生僅因一份功課一次考試就被難倒,再高的起跑綫,未來又怎麼能夠應對全球化激烈競爭和挑戰呢?
強化抗逆能力培訓刻不容緩。這其中,除了勵志電影、抗逆知識,健康的價值觀、德智體群美全人教育,更至關重要。如面對考試比賽成敗,要有坦然面對的心胸;面對壓力,要有堅持的毅力;面對批評,要有包容的心態。
就像傅園慧起初誤以為自己未得獎時,能因幽默「我手太短了吧」化解失敗心情;後被提醒獲得銅牌又說「超越自己,還是挺好的」;網上爆紅後心態不膨脹;被人批評後反說「罵我是正常」。
如果本港學生可以做到這一點,管它「起跑綫」高低還是「贏在射精前」?人人都可以是自己人生大贏家。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6年9月1日
原圖:新華網、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