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韓國的「薩德反導彈系統」(THAAD)進入部署準備階段,中國政府固然由韓國宣布部署至今都表示強烈反對,但原來還留有後着——在中國市場限制韓國娛樂文化活動的「限韓令」,從7月底起自小道流出,到8月已令韓國四大娛樂公司的市值蒸發了超過3億美元,在華播映的韓國劇集、電影及藝人活動大受影響。
韓流風靡中國 沖淡民族主義
這是一場硬實力的博弈,也是一場軟實力的博弈,但很可能後者才是將會產生戰果的主戰場,而中國在這範疇裏絕對不是只有捱打的份。
「韓流」的強大與所向披靡港人應該亦有目共睹:韓劇、K-Pop、韓國菜、韓語、韓粧、韓式整容……在內地的受眾及影響力比起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韓流」這種新型文化及經濟侵略對中國所造成的文化危機,實際上已到了水深火熱的地步,再繼續下去的話恐怕有自身文化「淪陷」之虞。
毫無疑問,「韓流」是韓國公共外交及國家品牌工程的產物,是韓國當局有意經營。它能夠風靡不同年齡層的人,直接影響他們的消費及生活習慣的威力,必然會令中國感到擔憂。例如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確切地影響了中產及中上階層女性的消費習慣,而韓劇《太陽的後裔》對韓國及主角們的愛國心的歌頌,更有沖淡中國國民的民族及愛國主義的可能性及危險性,萬一未來對韓國實施制裁或開戰,而國內出現強烈的民意反彈,繼而綁架了國家的外交政策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即使韓國當局早就預料到「韓流」將會在東亞國家遇到反彈,而在2014年其文化部已有相應措施避免「反韓流」情緒在日本及中國形成,可是特別對中國來說,「韓流」始終會削弱國家的權威及文化軟實力,有如芒刺在背,因此不得不「限」,「限韓令」就在這背景下應運而生。
日本曾遏「韓流」 惹師奶反彈
不過,「限韓令」這手段也不是中國所獨創。大家可記得韓劇《冬季戀歌》曾經攻陷了無數日本師奶的心,而BoA和Rain以及其他組合亦曾高踞日本流行榜?
其實在2006年前日本一直是韓劇的第二大市場,但隨着2012年南韓和日本之間的獨島(日本稱竹島)主權爭議再度爆發,對抗立刻由政治蔓延至文化層面,「韓流」遭到打壓,手法與中國的「限韓令」大同小異。不同的是,日本政界抵制「韓流」的提議,惹來了國內「哈韓族」師奶炮轟,甚至揚言要上街抗議,中國亦可能因而引以為鑑。
「限韓令」韓企失血 中國入貨良機
因此,這次「限韓令」在大陸沒有掀起任何具規模的反對聲音,實在是非常幸運,有不少韓星粉絲都反過來聲援「限韓令」,亦有大陸旅客取消訪韓,網上亦出現「國家面前無偶像」的口號——幸虧國人的民族主義發揮功效,令大行其道的「韓流」遭逢「滑鐵盧」。
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今年初紅遍亞洲的《太陽的後裔》,事實上也有相當的中國投資在裏面——《太陽的後裔》的製作及發行公司韓國NEW公司之前一度陷入財困,因此中國的華策影視於2014年透過香港子公司以3.23億元人民幣買下了NEW的15%股份,成為這南韓影業巨頭的第二大股東(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南韓總統朴槿惠於同年簽署《電影合拍協議》),所以《太陽的後裔》不僅是一齣韓中合拍劇,而且中國公司從劇本籌備、選角即開始深度操作該劇。換言之,中國在這場軟實力博弈中絕不是只有捱打的份,已懂得從根本面操控韓國的娛樂文化產業,並且直接向韓國取經。
筆者在這裏看到了兩個重要發展的可能性:第一,雖然近年進軍韓國影視業的中國企業受到「限韓令」衝擊而損失慘重,但按照NEW公司陷入財困由華策影視出手拯救的「模式」,這次「限韓令」令韓國四大娛樂公司「流血不止」,實際上也是中國企業大手入貨的良機。
即使筆者仍相信這次「限韓令」的主要目的為限制韓國文化在中國坐大,不過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中國一開始可能只是引君入甕,直到大陸市場成為韓國娛樂公司的生命綫的時候,便推出「限韓令」,藉着打擊韓國公司的收益,加速陸企入股甚至收購這些公司的過程。
當然,這所謂陰謀論的大前提,是韓國的公共外交、國家品牌工程及文化軟實力模式,對中國是有着相當的用處與值得學習的地方。近年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成效不彰,特別是孔子學院在西方備受批評,令中國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文化軟實力策略遭到重大挫敗。
「韓國模式」成功 中國堪借鏡
看到韓國的公共外交、國家品牌工程的成功,不但能夠保持國家主導,而且能夠貫通中西古今,富時代感之餘又能與傳統亞洲價值相結合,因而同時具有亞洲及世界性的吸引力,中國又怎會不動心?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將韓國模式收為己用,為中國的公共外交及文化軟實力模式增添這些韓國元素,實現中國軟實力由1.0向2.0的進化。
故此,今次「限韓令」很可能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分水嶺——究竟是將韓國文化排除在外,只讓中國文化產業獨大,抑或將韓國模式納為己用,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帶來革新,實現進軍全球的願望?此舉將影響未來中國軟實力甚至中國文明的走向,不能等閒視之。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2016年08月29日
原圖: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