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律政司長黃仁龍在香港大學發表了一些警惕港人的言論。意思是,與過去港人放眼四海及全球化不同,現在部分港人已變得族群化,提倡本土文化及港人身份。我也見到二月份香港大學學苑報的民調,有48%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是本土派,另有23%的受訪學生贊成用「蝗蟲」形容新移民、旅客及留學生,而偏見及歧視就由此而生。所以我也覺得港人有「心」病,也認同黃先生的擔心:若指責、排斥及衝突加深,香港會倒下去。
所以今天讓我們談談待客之道。服務業員工佔就業人口九十多個百分點。若今天我們閉關鎖港,港人只服務港人,又可行嗎?行不通的原因有二。第一個是社會將欠缺上流力。以低技術工人為主的飲食業為例,我們如何幫它增值10% ,令工人有薪加,為家庭提供上流力呢?一法是要求政府振興腸胃,鼓勵市民多吃10%食物,但醫生一定反對。所以只可用美食去吸引全球旅客來港「加把口」。若港人只服務港人,需求不會增長,社會不會有上流力。更隨著人口老化,連本地的需求也減少,受害的是我們讀書最多的80後,得學無所用。
第二個結果是「爆燈」的經常帳赤字及港元脫鈎壓力。我們每天從醒來的一刻就不斷用入口貨。一開燈就入口燃料、一洗臉刷牙就要入口東江水、一吃早餐就入口食品,香港又如何還清這筆數以萬億元的入口數呢?答案是若要港元穩定,就最少要出口等值的香港服務。而方法就是將服務做到全球最好,令外國人遠道而來享用它。因為港人不願像菲傭般拋開家庭遠走他鄉,將自己的服務帶到外國,而是將客人吸引到香港,讓我們在主場服務他。這是全球最難做的生意,因為要食我們一碗雲吞麵,客人要花自己的寶貴時間請假、出錢坐飛機、住我們很貴的酒店,先用到我們的服務。若我們待客不周,他們可以省時省錢省勞氣,寧可留在家中煮一個速食麵也罷。
最近一小撮港人大搖大擺拉着箱子模仿旅客,還出口辱罵他們。相信當你拉着箱子時,也感到白色恐怖,想在箱子貼上「我是港人」的標誌,以防被「自己人」歧視。當我們在一群分別不大的人裡製造分離感,好像同級同學要分班比賽,完畢後握手時也總覺有距離,向旅客徵收入境稅或加上任何的標籤,其實也會造成「你我有別」的排外效果。
當民生、上流力及金融穩健,都依賴我們引以為傲的服務業及令人感到賓至如歸的好客之道,我們應更積極地處理服務業軟硬件不足而導致仇外心的根本問題,又應把我們過往172年隨時都可以有的排外心態,用慣常的理性去處理,將它放回「歧視」箱子,讓文明將它帶走。我們向全世界說歡迎的正面態度及開明地跟全球服務172年的這盤好生意,不應輕易放棄。
原文刊載於《am730》2014年3月31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