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檳的啟示
香檳的啟示

提到香檳,通常第一時間就會想起唐•培里儂(Dom Pérignon),因為不少人都以為香檳(氣泡酒)是培里儂這個法國僧侶發明的,可是培里儂非但沒有發明香檳,他更差點令香檳這飲品從歷史上消失。

說來也夠諷刺,培里儂於修道院的工作,根本不是製作香檳,反而是除去葡萄酒中的氣泡。香檳地區的葡萄酒很容易出現瓶內再發酵,由發酵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往往會使酒瓶在酒窖爆炸,一個酒瓶爆炸可引發連鎖爆炸,令生產者損失慘重,於是培里儂的工作就是研究怎樣避免氣泡這「問題」產生。

由於當時人們對發酵及二氧化碳的產生並沒有足夠了解,所以氣泡酒被冠予「魔鬼酒」的名號,而培里儂甚至認定要用黑皮諾這些紅葡萄而非白葡萄,才可減少氣泡產生。

不過在英倫海峽的對岸,英國物理學家梅雷特(Merret)早於1662年已記錄在成品酒中加入糖分使其二次發酵的方法,並將這「香檳製法」的成果展示給皇家學院,比起培里儂在修道院工作的時候更早。此外,英國人亦在法國人之前發現軟木塞和加厚的酒瓶,以致在法國人還沒有完全掌握釀造技術之前,英國人已在享用並且非常喜愛香檳。

由此可見,不少人眼中的所謂「問題」,其實是源於對事情沒有充分了解,自己駕馭不了,就索性把事情打成負面。相比之下,英國人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還為之配上相應的軟木塞和加厚酒瓶,這樣就一舉將氣泡這「問題」轉化成嶄新的口味,發展成全球知名的飲品。

治港不就該是這樣嗎?只要先搞清楚狀況,加上「打鐵還需自身硬」,還有甚麼不能轉化的?

原文轉載自《am730》2016年8月25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