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不過時代變了,現在「食以電話行先」。
與朋友聚餐,不論是家庭式的九大簋、還是英式High-tea,起筷動手之前,總有人一聲令下:「咪住!影張相先!」
曾與一位逢食飯必影的朋友討論,「電話食先」是否壞習慣,他說,「這是在記錄生活」。我追問,「但你只影食物,無影人,人才是生活的主體呀」。對方答曰:「食物無私隱,可以隨便上載上網,但人有私隱。」
今時今日,個個電話不離手,車廂內、飯桌旁,全是低頭族,大家好似處於一個獨立而純淨的世界:每個人都可以聽著喜歡的歌曲、看喜歡的畫面,每個人都可以隔著電話傾計,甚至就算你無朋友都可以同Siri傾計••••••到處都是暖洋洋的感覺,但孤獨感卻從未離開。
早前看了奪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一獎的《觸不到的她》。男主角Theodore失婚後,與有意識的人工智能「女人」Samantha作伴,儘管Samantha只能以一個聲音的形式存在,但男主角就透過「她」尋找愛、體會愛、探索愛、找到自我、改變自我,男主角從中找到慰寂,而「她」亦不斷有新的追求,直到,程式關閉,「她」消失了。
電影有點憂傷,劇情也顯得緩慢,這種緩慢,像在閱讀一本深愛的書,一字、一句都怕錯過,於是字與字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而我們則在字與字之間的距離、畫面與畫面之間的距離中,看到未來的自己。
故事描繪未來,這個未來卻不遙遠。當科技愈來愈進步,像Theodore與Samantha之間,人愈來愈依賴科技所能給予的一切,「觸不到」的除了情感,還有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真實的生活。
我們不是要質疑科技本身,而是人性被機器化了。
在這個電話不離手的時代,到餐廳等位,打卡先;食飯前,影張相先;落冰雹,拍段片先••••••越甜蜜,越孤獨;越貼近,越疏離;越善解人意,越寂寞荒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