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媒體結業,香港數碼廣播公司DBC日前表示把牌照交還政府並遣散百多名員工。DBC不乏高質素節目,但也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有論者認為責任在政府,指其推出數碼電台時沒有周詳考慮市場情況;亦有人指出,更現實的是,互聯網和手機移動平台發展一日千里,傳統媒體可以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在這滾滾大潮下,經營失利,可以怪誰?
諉過政府 輸打赢要
關於DBC結業,批評者主要怪責政府當初推出數碼電台時沒有全面考慮本港是否適合發展數碼廣播,以及市場可承受多少間電台。但大家忽略了,當日政府(上屆政府)是回應業界訴求而推動數碼廣播,如經營者把成敗的責任全推到政府身上,豈非輸打贏要?
又有人認為,市場引入數碼廣播,應同時取消摸擬廣播,然而,這樣做又對市場原有營運者是否公平?
況且,業界中人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數碼廣播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是因數碼廣播與模擬廣播同樣面對收聽率愈來愈低的問題。電台聽眾近年逐漸減少,即使模擬制式的電台也同樣經營困難,更遑論接觸面更窄的數碼聲音廣播。
媒體結業、裁員潮早出現
電台收聽率普遍下降,是市民因為互聯網及移動平台的迅速發展而轉變接收資訊的習慣。傳統媒體近年已步入寒冬,今年先後有電視台亞視、報紙《太陽報》、及多家雜誌結業,而在主流媒體中如《明報》、《星島日報》等亦出現凍薪、裁員潮。
本港市場小、傳媒多, 近年亦有多個新興網媒加入戰圈,傳統媒體若不着手轉型,包括結合網上網下發展等,恐怕會逐漸被淘汰。本港廣告市場難養活眾多媒體,若未能成功轉型,找到另一平衡盈虧的出路,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只會進一步收縮,隨時再有傳媒機構結業。
媒體不轉型 政府難「包生仔」
至於政府責任,筆者認為政府維護市場公平、健康發展,才是最大的責任。
猶記得免費電視牌照風波中,在處理三家電視台申請電視牌照時,行政會議考慮到市場容量,決定三揀二,當時有人批評說應由市場決定,應該來者不拒。但事實證明,新批的兩家免費電視設立以來,行業競爭加劇,電視廣告收益加劇萎縮,今天再看,可證政府當日的審慎態度是正確的。
只是今天把數碼廣播和免費電視的相關批評放在一起看的時候,不難看到在近年政治氛圍下,政府往往兩面不是人,不是要「包生仔」,就是要成為「出氣包」!
原文轉載自《am730》8月12日
評論
梁特頭號粉絲
4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