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父母問我:到底孩子幾多歲可以有零用錢?幾多歲可以獨自外出?幾多歲可以進戲院看戲?幾多歲……
香港的父母很奇怪,他們喜歡清清楚楚、拿着數字、白紙黑字、有根有據地去教孩子,而不是回頭看看,自己的子女到底適合不適合?
幾多歲可以管錢、幾多歲可以去街,視乎你的教導如何?孩子的心理質素如何?我見同村有個小朋友,穿着幼稚園校服,拿一張八達通,天天站在路邊等小巴,由幼稚園高班到換上小學校服,每天早上,她都是獨來獨往。也是同村另一個女孩子,高中生了,每天還是摟着爸爸的臂彎等巴士去,你能說她「裙腳」嗎?我倒覺得那是化不開的濃情。
所以,「沒有幾多歲可以做甚麼」的規條,問題是「做甚麼」之前,你有沒有給孩子做好教育。
前幾天去看電影,那是一齣劇情片,後面坐了一對父子,孩子大概四、五歲,戲一開始就問問題,廿四孝爸爸也一直在答,還附加「所以我哋唔可以做壞事,要乖……」之類的人生教誨。
孩子太小,有些問題已脫離劇情,譬如看到慢鏡,他會問:「點解咁慢嘅?」沒人應門,他會問:「做咩無人嘅?」有人哭,他問:「做乜喊嘅?」當然,更多疑問是看不明的劇情、聽不明的對白……想像一下,坐在他們附近的觀眾是何等滋擾。
稚子無辜,幾歲孩子必然是「問題」兒童,但對孩子看戲時的每事問,做父母是否必須每問答?還是教孩子電影的禮儀,看完戲我才一次過答?
看戲期間問身邊人幾個不明白問題本來沒問題,但如果由頭到尾都是問題,那做父母的就要反省,這電影對你家孩子來說會不會太深奧了點?
原文轉載自《晴報》2016年08月10日
原圖:文匯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