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選確認書、大一統與分離主義宿命
參選確認書、大一統與分離主義宿命

本文作者為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王卓祺

本文參考北京大學教授李零近作《我們的中國》第一冊《茫茫禹迹》(2016)作為介紹中國大一統的內涵、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並推論香港分離主義的宿命。今天發生的立法會參選確認書事件,本文就算是借題發揮,亦有歷史文化深意。香港是商業社會,缺乏從大歷史及大趨勢看問題的土壤。缺乏這種角度而作出的努力及激情往往徒勞無功!

參選確認書與分離主義宿命

今屆選舉管理委員會(選管會)按條例要求立法會參選人須簽署聲明,表明擁護《基本法》和保證效忠香港特區,以確認參選人資格。有人認為多此一舉,此事亦惹來司法覆核。選舉臨近,任何事情都可以被無限放大,加以炒作,以收競選之效。這是選舉政治常態。

選管會要求立法會參選人簽署確認書,表面的解釋是堅守「一國」的主權底線,更深層是歷史文化因素,表示選管會行政決定客觀上符合中國大統一的歷史傳統。從這個角度看,短期或許導致建制派選情失利、政府管治困難等狀况,但為了封殺分離主義,使之不能利用議會平台宣傳獨立主張,這是符合民族國家主權及統一的前提。

李零,考古學家,但文章上天下地,中外古今,考古、歷史、地理、國際政治,讀之興趣盎然。筆者細讀《茫茫禹迹》,作點讀書報告,希望對香港政治形勢有點啟示。

筆者並不是歷史決定論的信徒,但還是相信歷史造成的路徑依附。所謂「勢」,有結構改變的因素。若政治人物逆勢而行,必然事倍功半,或徒勞無功。港獨分子對中國主權的挑戰,但面對中國大一統正在上升的勢,有着無奈的宿命。借用李零的說法, 「有『大一統』,就有挑戰『大一統』」。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有反抗精神,要讀小說才能深刻體會。例如《西遊記》的孫悟空,特能搗亂,最後還是逃不出如來佛的五指山;西天取經, 「鞍前馬後,好像一條狗」。《水滸傳》的宋江殺人放火,最後還是被招安。港獨分子面對歷史宿命的反抗掙扎,可能被筆者美化,但最後是否「一條狗」,大家拭目以待。

大一統、禹迹與九州

什麼是「中國」? 「中國」指天下之中。李零表示「天下」是天底下,千山萬水,很大很大,各民族、國家都生活在同一天下。但「中國」不是天下, 「中國」是相對於包圍中國四邊的外國,如漢代西域36國就是西邊的國。

在周秦, 「大一統」是指覆蓋禹迹九州的中國統一。「禹迹」與「九州」是同一概念:大禹治水,足迹所至,劃為九州。九州地理覆蓋活躍於黃河、長江中心流域華夏諸族。例如黃河流域,先是夏商周三代,後是戰國秦晉齊並列。長江流域,先是蜀楚吳,後是蜀楚越並列。李零指出禹迹或九州是一個有彈性的地理概念。夏商周或秦齊等國,它們的活動中心或範圍很不一樣,但都說自己住在禹迹,這點說明九州的大小和劃界並不重要。

「大一統」何所指?李零認為「大」指國土大、疆域大, 「一統」指制度統一、政令統一、文化統一。中國秦代大一統,三者齊備。自秦代大一統至清代約2000多年的「中華帝國」只是朝代更迭。李零表示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是西周封建。西周武王克商,由夏至商,差不多歷史上準備了1000 年(約數,下同),終結夏商周三代。第二次秦合戰國七雄領土為「天下」,是承繼周。由周至秦,又歷史上準備了800 年,再加上漢朝後續的400 年,總共1200年。李零亦補充一句: 「而中國的大一統,嚴格講,是秦漢大一統。」李零意指秦漢行郡縣制中央集權,大一統才有真正意義。

兩次大一統奠定了中國至今的版圖。李零以中國歷代行政單位數目來論證大一統的完成:漢朝平帝,人口近6000 萬,縣、道、國、邑近1600 個;清代,人口近4億,府、州、廳、縣約1700個;現代中國,人口13 億,縣市約2300 個,若減去東三省、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約500個縣市,大約還有1800個縣市,與漢代數字很接近。

中國文明漩渦:大一統的發展基礎

1905年孫中山的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口號。1912年孫中山在《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改稱「五族共和」。李零的講法,孫中山後來才意識到「驅逐韃虜,則滿蒙去;滿蒙去,則回藏離。四裔不守,何以恢復中華?」「五族共和」並不純粹是現代民族國家觀念下的發明創造,它是中國傳統的延續。元清兩個王朝都是多民族國家,現代中國亦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

1935年胡煥庸在中國地圖上畫了一條線,從黑龍江璦琿到雲南騰衝,西北64%土地養4%人口,東南36%土地養96%人口。漢族主要住在東南,少數民族住在西北。這條線不止是人口密度,而且是生態環境的分界線。此線與年均400毫米降雨量脗合,西北畜牧,東南農業定居。今天,古時東南面的夷及越等少數民族已被「漢」化。

李零的研究結論是「文明像漩渦」, 「文明以定居農業為中心。旁邊轉悠的」。古人叫住在中國大陸四方邊疆的「夷狄」為「四裔」。「裔」是邊緣的意思。華夏在中間,地勢比較低平,也叫「中原諸夏」。中國民族特點是四裔趨中,被文明漩渦吸納。漢族統治過其他民族,其他民族也統治過漢族。他認為「漢族史和少數民族史一直糾纏在一起,打斷骨頭連着筋,少了哪一半都講不清」。他表示,少數民族其實不少,只是掉進文明漩渦,很多成為漢族;同時,他們也給漢族輸入新養分,使中華文明重振雄風。可以說,中國的漢族基本上是多族源的民族。

李零根據族源姓氏線索,考證中國邊疆四裔與華夏諸族密切往來的脈絡。例如西周姜姓之戎的申戎勾結犬戎攻滅西周,周室東遷後的陜西留給秦。秦逐西戎,留居當地的戎,不是被滅,便是被同化。餘部遷入山西、河南,也被同化。又例如狄有兩大系統——赤狄和白狄。白狄是姬姓之狄,主要活動於山西滹沱河流域。春秋戰國的鮮虞、中山國屬於這一支。

李零總結中華民族的民族性見解十分精闢: 「中國,小族變大族,小國變大國,任何一族,任何一國,都不能憑一族之力,一定要聯合其他部族……所有覆蓋大地域的國族,其實都是強族代表的符號,每個符號下面,成分都很複雜,沒有一個純而又純的種族。漢族也不例外。」這個多民族的文明漩渦在於它強大的文化感染力,也是大一統傳統凝聚力所在!

國家「統一」和「獨立」是現代國家的前提。李零提醒我們,在近代中國這個前提得來不易: 「民國,軍閥混戰,國家四分五裂,所有志士仁人都是為了再做中國才投入革命。」香港位於中國大陸的南端邊陲,秦代受南海番禺管轄。香港在鴉片戰爭後割讓予英國,成為大英帝國與中國通商的前哨站。今天是中國的金融中心。香港特區地理上遠離中國大陸的中心,處於中國文明漩渦的最邊緣位置。

文化上,中國自甲午戰爭敗於一直師從的日本。日本歷史學家溝口雄三所講的「西洋衝擊」便是中國民族恥辱的根源及民族復興面對的難題。在這還未完成的過程中,西方文化在這邊緣地區影響還佔主導地位,當然掩蓋「中國文明漩渦」及溝口雄三所講的「中國衝擊」(指中國崛起的深遠影響)的吸引力。

香港分離主義分子的宿命

總的來說,香港殖民地的歷史、地理及文化位置使不少香港人忘記了國家「統一」和「獨立」的前提,以為這些都是唾手可得。

若從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歷史來看,秦大一統3個內容——制度、政令及文化,香港特區的設計當然是過渡性。李零在總結「西周族姓考」上中下三章中特別提出要從歷史大勢看大一統。他表示: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歷史常態……由分到合,不能倒過來講。」因為經歷西周大一統,「東周是禮崩樂壞」,歷史大勢便由分而合;中國百年恥辱終結於新中國成立;鄧小平的經濟改革30多年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點歷史趨勢明眼人一望而知。今天的中國「由分到合」,即從陷於國族存亡邊緣到國土完全統一的階段。這個歷史文化背景下,立法會參選人要確認不搞分裂,只是正常程序而已。就算有人說香港人有頑皮品性,這做法可能適得其反,又如何呢?

中國經歷了西方列強及日本的侵略,並沒有土崩瓦解,還有能力再次站起來,就是因為有大一統的歷史感、民族的危機感。中國崛起惹來超級大國的圍堵,在東南沿海製造事端。相對而言,香港的分離主義分子就算如何「熱血」、狂妄,擲磚頭、搞暴亂,都不會有《西遊記》「齊天大聖」的特能搗亂,只能是小事一樁,改變不了無奈的宿命!

原文轉載自《明報》8月2日

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