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釀惡果 港應引為鑑
公投釀惡果 港應引為鑑

頗具戲劇色彩的英國脫歐公投結果雖已出爐一段時間,但事件反而愈來愈亂。一邊是脫歐者對日後格局遲遲未有定論;另一邊廂大批不滿結果的留歐人士聯署發起第二次公投,要求推翻結果。

一場在老牌民主國家舉行的、譽為最具民主形式的全民公投,結果不僅未能平息爭議,反而掀起軒然大波。筆者聞此不由心生疑慮,公投這個民主最亮光環出了什麼事?英國這場認為非理性的公投案,又給正在民主政制發展中的香港,尤其是9月份到來的立法會選舉有何啟示呢?

首先回顧脫歐公投初衷。極具諷刺的是,公投發起人、現任首相卡梅倫推動公投的初衷是希望留歐。去年大選連任後,卡梅倫積極推動脫歐公投,其目的一是兌現競選連任承諾;二是希望通過公投確定留歐,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三則是以公投脅迫歐盟給予英國更大權益。

卡梅倫放膽推動公投,底氣主要來自當時各方民調,均顯示多數選民支持留歐。「成也民調、敗也民調」,卡梅倫正是在民調資料指引下,開啟了一趟覆水難收的旅程。

除了民調,英國是此公投更弔詭的是,社會對公投結果竟也產生分歧,甚至出現不認可等情形,令人對公投作用生疑。

在少數必須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下,多一票就是勝,何況差額超過百萬之多。留歐派比例高達48%雖是一個較高比例,但也應尊重選舉結果。

對於二次公投,筆者實難苟同,反對這種輸打贏要的做法。假設留歐派二次公投可以留歐,那脫歐派是不是又要求三次公投呢?公投不是滿足個人意欲的工具,更不可以無休止。

不過,既然爭議不消,筆者認同對是此公投進行必要的反思。綜合來看,有兩點最值得關注。

一、公投起源的民調作用

現代社會,民意是政府施政的關鍵,民調通常作為民意主要參考。但民調結果對民意的真實反映,卻是充斥不確定因素,包括民意機構的調查方法、問卷設置、調查對象等等,政府在作出決策時必須慎重對待。

例如本港兩所大學民調在對行政長官支持度上,經常出現同一時期完全相反的結論,便顯示民調具有明顯的局限性。筆者無意否定民調的參考作用,只是藉英國脫歐公投,提醒各界看待民調時應有客觀理性的態度。

二、理性投票的重要性

公投結果出爐後,英國社會未如過往安然接受結果,主因之一是留歐派認為在選舉中並未得到充分表現。不少人坦承選舉中完全沒有評估過脫歐得失;有些則抱怨有人認為留歐是定局、所以投脫歐;更有脫歐派轉向留歐。

英媒事後也有評論稱,是次公投把很多複雜的社會、經濟、民生議題過分簡化為脫歐與否的二元命題,不少宣傳片面、誇張、情緒化,影響了整個議題的客觀理性討論。所以當選民把選票當玩笑的時候,結果也給選民一個更大的玩笑。

綜合來說,英國脫歐公投是一場政客出於個人目的而故意發起、選民未理性參與的鬧劇。可惜鬧劇卻影響現實,英國一代人要承擔後果。英國脫歐結果出爐後,英鎊銳挫、英股急跌、英國信貸評價遭下調,市場已用明確訊號給英國人沉重一擊。

筆者無意再作後續猜測,惟希望以此小文可以警醒遠隔重洋的香港人,能夠以此為鑑,在民主政制發展中避免彎路。最明顯的,就是面對重大而複雜議題上,能夠保持理性、全面和冷靜的討論。

9月立法會選舉將至,本港目前同樣面對社會二元對立局面,非理性的聲音隨時有綁架社會之憂。危機當前,筆者希望英國的公投可以給香港人一個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拒絕不理性、暴力,讓理性成為社會主流。如此,才是市民之福、香港之福。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6年07月09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