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遊行淡褪變質 經濟法治重建香港
七一遊行淡褪變質 經濟法治重建香港

七一是香港的回歸紀念日,亦是普天同慶、標誌「一國兩制」傳承開拓的重大日子,但由2003年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開始,七一遊行已成為反政府力量和訴求的總集結,參加人數多寡,被視為檢視市民對政府施政滿意度的溫度計,以及確立未來鬥爭路線的測試舞台。隨着七一遊行已連續第十四回,步履愈趨蹣跚,主題更一再變質。

今年民陣提出的遊行主題「決戰689」,明顯衝着特首梁振英而來;再加上9個「買菜搭條葱」式的副題,希望以「總有一個啱自己」的「大雜薈」形式鼓動市民參與。然而,當天的遊行是否達到民陣的訴求,能否體現市民的意願,各方各自有選擇性的不同解讀。不過,審視疏落的遊行場面,以及拳頭對內的內訌對罵,反映七一遊行正進入向下螺旋的歷史轉折,引發深思。

過去一年接連發生的多宗負面事故,從朝野博弈的角度來說,都對政府極其不利,因而民陣把遊行目標人數提高到10萬人,而民陣亦按例宣稱遊行人數超逾目標,達11萬人。不過,警方指高峰時有1.93萬人參與,是8年來新低;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估計遊行人數介乎2.3萬至2.9萬人,亦是梁振英2012年上任以來最少;至於年輕人的人數,更是大不如前。

民陣打出「決戰689」的訴求,明顯是意圖把狙擊梁振英作為現階段的政治路線,以對9月的立法會選舉和明年3月的特首選舉發揮影響,把鬥爭注碼全押在「倒梁」之上。若單從參與者的人數和組成,令人質疑在接連不斷、沒有對路的政爭後,市民開始對政治感到勞累。同時,今年的一大主題、九大副題,基本上都屬政治掛帥,完全忽略市民渴求維護法治、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去重建香港的意願。

此外,由於下屆立法會選舉將於本月中開始提名,今次遊行便成為政黨和準參選人測試實力和造勢宣傳的前哨戰,因而在遊行路線沿途有多逾100個街站,打破歷年紀錄,亦令遊行沿途充斥政客在街站的嗌咪聲,完全掩蓋遊行市民的怨氣和心聲。

更諷刺的是,媒體對街站的關注點在於其籌款數字,按金額多少去評估其支持度高低。這雖是一個有力指標,但嚴重偏離遊行的初衷,也對提升管治質素毫無意義。

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反而是政府在遊行結束後,不再是和稀泥式的安撫,而是對民陣的訴求作出逐點回應, 展示政府對解決問題、紓解民怨有準備、有信心和有決心。

事實上,回歸踏進20年,香港在實踐「一國兩制」的過程中,社會政治爭拗不斷、經濟增長下滑,除讓一些積累多年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甚至惡化外,更對新問題和新挑戰應對乏力。不過,在這關鍵時刻,更要相信和依賴「一國兩制」,避免出現無舵駕駛的迷茫。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6年07月05日

原圖:TVB截圖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