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我們特別留意到特首梁振英對本地農業的關注。他在施政報告中第二章第44-45段提到:“我們的漁農業只要朝高技術、多元和可持續方向發展,應該大有可為”,“ 政府將檢討現行的農業政策,以提升生產力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包括引進現代化、環保及保育大自然資源和農業生態的農業技術,為市民提供優質的農產品,亦可促進鄉郊的多元發展。政府會在今年內進行諮詢”。香港需要發展農業已經漸成共識,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從何入手?
2000年,香港的棄耕農地已超過4000公頃。現時約有6000公頃農地之中,約4000公頃是仍有生產力的,可是仍有很多被荒廢的可耕地。2011年,本地農業總產值僅為7.43億元,從內地進口蔬菜共70萬噸,是本地供應量約45倍。在上世紀60年代,香港的糧食自給率達到七成。提高農業自給率起碼有以下的好處:第一,減低對入口農產品的依賴;第二,減低碳排放;第三,減低外來農產品加價時對香港通脹的影響。只要有對口的農業政策,不要說全面復耕,就算是一半即三、四成也是有可能達到的。
現代消費者日漸重視食品安全,尤其是幾乎每天都要進食的蔬菜,加上地球暖化而引致的天災常常會影響蔬菜的供應及價格。在歐美很多國家的城市居民嘗試在家中種菜。他們的居住面積較大,有些有花園可供種植。在內地也有一些市民在自己的陽台或天台上種菜,盡量自給自足。現時在互聯網上的商店也可以很容易地買到在室內進行種菜的裝置。
其實,香港是有條件利用高科技在本地生產農作物的。最近本人參觀了漁護署轄下位於長沙灣的蔬菜統營處水耕中心,他們採用節能技術,在無農藥或重金屬下、在全面控制種植環境中種植菜苗。這些菜苗新鮮可口,毋須清洗可即時食用。現時生產的水耕菜苗包括水菜、芝麻菜、橡葉生菜、紅芥菜及如月菜等,這些菜苗也很受市場歡迎。
據悉現時約有4間類似的私人室內種植場。他們也利用了現代科技來進行種植。今年政府有關協助香港農業發展的政策將會出台,本人希望有關之政策能夠為香港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原圖:wikipedi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