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三日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出人意表:百分之五十二選民主張英國脫離歐盟,百分之四十八選民主張英國留在歐盟系統之內。當結果公布後,環球各地股市應聲大跌,英鎊兌美元匯率跌到三十一年來之最低點。英國脫歐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時仍難以估計,金融市場震蕩的餘波未了,相信要再過一段日子才可平息下來。
脫歐在英國引起的衝擊非同小可,英國首相卡梅倫引咎辭職,留歐派選民走上街頭抗議,超過百萬人簽名要求重新舉行另一次公投,以改變這個現實。他們的訴求看來只是白費氣力而已,因為民主制度說明少數要服從多數,縱使是一票之差也必須尊重選舉結果,更何況差額超過百萬選票之多。問題可能便在這裡:百分之四十八本來也是個可觀的數目,卻被否決了;假設公投結果相差票數更少,敗方是否會更加憤憤不平,反對得更為激烈呢?對於這個影響國家前途之重大決定,應否將選票差額提高至百分五十五或更高作為最低的門檻,使公投結果的民意成份優化,加強它的含金量?
據聞首相卡梅倫是這次公投的倡議者,他主張留歐並預期選民會支持這個決定。其實他背後的意圖是:如果公投的結果如他所科,他的政治地位將會由弱勢變成強勢;也聞說公投是他競選連任時許下之承諾,但因時制宜,對於這個承諾也並非沒有另作考慮的空間。他之所以一意孤行及不顧黨內之反對聲音,顯然是為了鞏固個人權力而作出之政治冒險。不難看出他是鑽了民主制度的空子及假借民主之名以達到個人的野心。這種手法和獨裁者獨行獨斷的作風相去實在不遠,但被蒙騙的人還以為卡梅倫尊重民意,勇於承擔責任,視權力如糞土。殊不知他的政治賭博失敗後,除了個人要負上責任,還要全國人民為他投下更大的賭注。
根據分析,這次擁護脫歐的選民多數是來自草根階層的。他們只憑意氣用事,沒有考慮到脫歐之不良後果,也可能缺乏分析能力去作出明智的取捨。一個健全及有效的民主制度是必須具備一些先決條件的:選民之知識要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否則容易受到政客的擺佈。選民的年齡也有所規定的,是防止心智未成熟者受到誤導;以前女性是無權投票的,實非性別歧視,而是她們不熱衷於政治,容易受到政客利用。新加坡政府嚴格規定選民必須在投票日投票,否則會因未盡公民責任而受到懲罰。美國和加拿大都沒有這些硬性規定,所以過往很多選舉日都曾經出現過不及半數選民出來投票,形成一片冷清景象。選舉制度推行至此似乎已失去它的吸引力,逐漸淪為了政客追求政治野心的工具。
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去,會發覺該國的總統選舉制度也好不到哪裡去。由初選至大選便是一段繁複的旅程,曠日持久,勞民傷財。有意角逐總統寶座者除了要受到黨團支持外,更需籌集經費去支付龐大的競選支出,政治角逐變成了財力比拼,使有才幹而缺乏金錢資源者望門止步。今屆總統選舉在初選階段,共和黨雖然有眾多黨員參與,但料想不到的是原本冷門的特朗普能將所有對手壓倒,成為共和黨之候選人;民主黨方面則由熱門的希拉莉克林頓代表該黨競逐。他們壁壘分明,勢成水火,不斷向對方作出人身攻擊。他們所發掘出來的「黑材料」卻並非完全沒有根據的。總括來說:特朗普是個口出狂言的投機者;希拉莉是個缺乏誠信及滿口謊言之政客。如此看來,美國選民的選擇變得很局限,非此則彼,無奈地只能兩害取其輕。其他精英都被這個選舉制度拒之門外,實非美國之福。
原圖:新華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