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半年的退保公眾諮詢經已結束,顧問公司整理意見後,預計會於年底向政府提交報告,再由特首梁振英在明年《施政報告》交代。不過,綜觀關注團體和人士在諮詢期所發表的公開意見,過於集中對「不論貧富」或「有經濟需要」方案,以及強積金對沖的爭拗,但意見卻極分歧、又矛盾。今次諮詢恐將延續過往續長約三十年的討論,也是最終不了了之。扶貧既不成,養老亦無力!
根據扶貧委員會發表的退休保障諮詢文件,可供選擇的方向有兩個,其一是「不論貧富」方案,其二是「有經濟需要」方案。前者毋須接受資產審查,年滿六十五歲長者可每月領取三千二百三十元;後者得到同樣的金額,不過單身長者資產上限八萬元,長者夫婦則是十二點五萬元。簡單來說,不論貧富方案就是全民退保,有經濟需要方案則是一個變相的扶貧措施。
退休保障牽涉兩個不同的社會政策,分別是勞工政策及福利政策,但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應付整體人口的長壽風險,要讓所有長者在退休後都能老有所依。甚麼是老有依呢?直接的說,就是不用依靠他人過活,而且活得有尊嚴,不會負累下一代。
生活醫療費達七位數字
須強調,要維持閒適的退休生活,支付照顧醫療健康費用,就必須有足夠的養老金,這是一項持續的長遠財政承擔。畢竟,港人的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若是六十五歲退休,男性平均最少還會多活十六點二年,女性則是二十二點三年,其間的生活和醫療費用,普遍達到七位數字。對於基層長者,這是一個無法想像的天文數字。無法自理就唯有求助政府,但要在崇尚「大市場、小政府」自由經濟,以及內訌撕裂的社會和議會生態下,就爭取一個全民性的退休保障達成共識並且齊心推動,無論是在社會、輿論和立法會,都是在緣木求魚。
退保若只限作扶貧,又如何?首先,為清貧長者「扶貧」,是退保的其中一項任務,但不是唯一的目的。其次,每月三千六百元的退保金,雖較「長生津」為多,但亦僅足應付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與老有所依存在落差,庫房卻因而背負平均每年高達七百三十億元的財政承擔,而人口老化更令財政壓力愈益沉重;一旦無法大幅增加收入(收費或稅收),退保計畫更將難以實行。
老有所依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保障工程,政策、資金、設施、服務和配套,都要一應俱全。可惜,在今次退保諮詢中,公眾將焦點緊盯在誰派錢、誰收錢方面,至於「四條支柱」及增加其他支柱,包括如何鼓勵子女供養父母、增加誘因鼓勵私人儲蓄等事宜,都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令整個退保討論出現瞎子摸象般的片面和誤導。各界若不認真地以長者為念,丟棄各取所需的政客嘴臉,老有所依恐將只是鏡花水月!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6年06月26日
原圖: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