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節目《沒有起跑線?》中,屯門媽咪一句「贏在射精前」,掀起全城熱話。大眾目光都被「射精」這兩個字吸引。不過,我認為這句話最毒的是一個「贏」字。
上一代父母搵朝唔得晚,而且子女數目眾多,反而讓孩子有天生天養的自由,但這一代父母,知識水平較高,子女一個起兩個止,令他們容易變成操控狂,注碼少了,務必百發百中。父母普遍患有焦慮症,擔心子女躋身不進名校、沒有競爭力、搵不到食。
「贏」字像降頭一樣,引發了一連串的荒誕的行為,包括小小三幾歲的人兒,便要製作一本充滿豐功偉績、成本書厚的portfolio;父母把孩子塞進一個個抽屜裏,彈琴、補習、游泳等等,志願是做醫生、律師……
我不禁問:究竟子女是滿足父母成就感的工具,還是應由他們自主的獨特生命?在贏輸之間,快樂重要嗎?
即使我在世人眼中輸了,輸得一敗塗地,父母還會愛我嗎?如果我做錯了,父母會包容我、原諒我嗎?
人生的價值,是否該由名校、學歷、賺錢多少、成就等等這些可以量化的東西來計算?
「贏」變成一把麻木不仁的尺。贏在什麼線上的想法,令父母以贏輸去審判自己本應最愛的骨肉。責罵、壓迫、歧視。贏的反面是輸,愛的反面是恨。
這個世界上最可貴、最令人快樂的,往往是看不見、觸摸不到的。子女感受自己的價值,第一來自父母。如果父母的想法歪了,子女的價值也會扭曲。
聖經有句話—— 「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如何」,或者可改為「你的父母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6年06月24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