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迷你倉四級大火,至今已造成了一位消防隊長殉職,還有多名消防員受傷,而大火在筆者下筆之時尚未結束。滔天大火,牽引港人的思緒,沒料到那個廣告一直深入民心的「迷你倉」,竟然有日會成為港人的傷痛。
悲劇發生後,傳媒就香港的迷你倉情況進行調查,發現不少位處舊式工業大廈的迷你倉,消防系統有問題,無疑是隱藏於石屎森林中的「地雷」。發現這些地雷後,大家腦中可能會泛起兩個問題。
第一,這些地雷是如何埋下的?要答這個問題,就要談談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人均居住面積之大小,是一個相對概念。對於現代香港人來說,如果出外旅遊、工作、探望親友,回到香港的居所後,大多會興起「身居斗室」的慨嘆。根據聯合國人居中心《全球住宅狀况評價》調查,在國民平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的國家和地區的城市中,只有香港的人均居住建築面積低於20平方米。
居住面積多年停滯不前,但香港人的生活水平卻有所提高,家中的「珍藏」日多,只好另覓地方存放,造就了「迷你倉」的興盛,不知不覺埋下了「地雷」。
第二,既然知道將迷你倉置於消防條件欠佳的工廈之中,會成為城市「地雷」,為何不拆解「地雷」?這涉及舊樓工廈重建的問題。工廈重建不是「玩泥沙」,這些工廈之中,除了「迷你倉」外,還有用於存放貨物的「大倉」。要將工廈重建,也要先找地方將這些「大倉」、「迷你倉」安置。然而,香港本身物流倉儲用地經已不足,更遑論要額外尋找地方。
政府要從根源處理問題,必須積極開拓土地。目前,潛在的土地來源主要有二, 一是填海造地,二是開發新界北。這兩種土地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供應大片土地來發展房屋(而非插針式的樓房),有效增加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二是針對現時舊區的地積比率有較大限制的問題,以新土地為誘因,增加進行重建的吸引力。
這次大火警醒了我們,「土地」關乎香港市民的福祉。今次迷你倉所涉及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土地不足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已迫在眉睫;可惜造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近年更有不少「拉布」、司法覆核等政治阻力,看來這些地雷還要伴隨大家一段時間。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6年06月24日
評論